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混乱与边境  (第1/3页)
    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必然有其局限性。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混乱无序。    季梁的人也汇报了流民攻破海州府城后一些情况。    劫掠抢夺肯定是少不了的,更过分一些的事情自然也是不少见。    不可能指望造反的流民中都是好人,都造反了还都能被道德法律所约束。    流民中,有穷苦艰难,活不下去的百姓,也有原先就是混混渣滓的东西,    有叛军,有农夫。    更有各种野心勃勃,试图火中取栗的野心家。    其中最多的,都被洪流裹挟着,既不懂什么军令,也不懂什么战斗,    就凭着一口气,凭着对粮食,对填饱肚子的渴望。    随着起义洪流,    连去的是哪儿都不知道,就只是跟着前面的人往前冲的人。    今天冲到这儿,明天冲到哪儿,    连自己在哪儿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自然混乱才是主旋律。    也不可能要求这样流民队伍,有什么纪律性。    而入城之后,    更多的情况就是,有一个流民看到了一家豪门大院,华贵的地方就跑过去,    然后周围所有流民,也都遵循着最原始的,想要填饱肚子的欲望朝着那儿涌过去。    等着那院子半空,就又再涌向下一个华贵院子。    有些流民手上身上都已经挂满东西,拿不下了,当再看到一个华贵院子却还是拼命往里挤。    只是想让自己手里拿着的粮食,宝贝更多一些,    如果多一些粮食,他爹,或者他孩子就不会饿死了。    而那些大户人家里寻常的东西也是他们原本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然后这种欲望,就催促着他,不停往着一个个华贵院子奔赴,直到实在失去了力气。瘫软倒在某个地方停下来。    而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比较混乱和血腥的。    流民之间,也会为了抢夺某样东西,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打伤打死屡见不鲜。    据季梁这边人传回的消息上记录。    事实上,海州府城被流民和起义军围困后,并没有能做出太多抵抗,    那些城中真正的大户人家在起义军围来之前就收拾家私跑了。    城中穷苦百姓自然也不可能去抵抗流民起义军,大多紧闭门窗,待在家里人人自危。    守卫府城的府军,倒戈叛逃也不少。    最后还是守门的府军将领看大势已去,直接给开的城门。    但即便是这样,    整个攻城中,起义军和流民依旧死了不少人。    其中大部分不是被守城士兵所杀,    而是被身边其他流民误伤,或者干脆就是踩踏身死。    粗略统计,仅仅是踩踏就死了近千人。    攻入城后,就不用说了。    烧杀抢掠都有。    有和人抢东西互殴死的,还有一口气吃太多东西,活活撑死的。    起义军中,也有些有识之士。    试图约束,    但这哪儿一个两个人能控制住的。    即便是季梁这边有不少人在其中,都做不到这件事。    只能秉持着季梁的意志,尽可能多救一些该救的人。    屋里,    季梁想着海州事宜,望着门外远处,稍有些出神。    “……小梁爷,咱们来下盘象棋吧,只能在这儿屋里干坐着,实在是憋闷的慌。你先前教咱的象棋还有几分意思。”    这时候,光成略有些烦躁地出声对季梁说道,    “行。”    季梁转回身,应了声。    ……    “……待在里面,不要出声,知不知道。”    “嗯,知道了,娘。”    南塞州,南边边境一个小村落。    这都深秋了,还穿着一身粗麻布的妇人手冻得通红,    端着盆还没洗完的衣服,匆匆跑回屋里。    找来她孩子,赶紧将孩子放到了院子后的地窖里。    她按着孩子的头,让孩子赶紧顺着个梯子下到地窖底下,    小孩顺着有些害怕地窖里的漆黑,但还是乖乖听着他母亲的话,顺着梯子往下着。    “这盏煤灯拿着,这个饼也拿着,一会儿不管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出声,更不要出来看,知道吗?”    “除非等到这盏煤油灯熄了,外边也没有声音了。或者娘叫你的时候你才许出来,知不知道?”    “我知道了娘。”    “饿了的话,就吃饼,不过不要弄出什么声音来,知不知道。外边有灰狼要来了,不能让它们听到。”    “娘,那你一起下来吧。”    “……娘还得去赶跑灰狼呢,好了,别说话了啊。”    看着孩子已经待在地窖里,    妇人再叮嘱了句,就赶紧将地窖重新盖上,同时拿了些晒干的玉米杆过来遮掩上。    已经听到同村里一些凄厉的惨叫声,和一些马蹄声。    妇人赶忙离开,再去将家里的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