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齐皇_第206章 出兵前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6章 出兵前夕 (第2/2页)

展,只要能攻破秦军在丹水谷口设置的两个壁垒,联军就可以在丹水西岸扎稳脚跟,逐步瓦解秦军剩余的壁垒,将他们分割包围歼灭。

    历史上赵括也是从这一段渡河和秦军进行决战,但赵括错误的估计了秦军的战力,他将大部分军力都部署到了西线的丹河谷口,忽略了后方的故关,故关连通滏口陉,是邯郸运送粮草物资的通道,战略意义重大。

    后来白起以奇兵突袭故关,直接切断了赵军和邯郸的联络,使45万赵军完全丧失来自邯郸的补给。

    除此以外,赵括在长平之战开始时,将主力部队带到沥河西岸,又错误的把粮草部队留在大粮山,赵括执拗的认为,秦军已经丧失战力,无法对他的粮道构成威胁。

    白起在赵括渡河后,先佯败引诱赵括率主力深入,而后以奇兵沿着秦川水奇袭长平邑,占领丹水东岸的赵军壁垒断绝赵括主力的退路。又以另一路骑兵渡河攻击泫氏隔绝了赵括主力和辎重部队的联络,让赵括主力断绝粮道。

    与此同时白起从界牌岭派出一支奇军联合长平邑的秦军以钳形攻势一左一右合击故关,攻破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失长城。至此赵军的全部生路被秦军彻底截断。

    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被秦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而且缺乏粮草,只能构筑壁垒等待援兵,白起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困死赵军。

    断粮40多后,赵军内部互相吃人,即将崩溃,不得已之下赵括领兵出击企图突围,最后被白起射杀,长平之战赵军最终惨败。

    原历史上赵括的长平之战中过于轻敌,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致使40多万军队被分割包围,尤其是赵括的迷之自信,让白起多次用奇兵突袭赵军后方。

    长平之战的关键点,在于联军能否安全保证后方的补给线时刻畅通,其次是寻找秦军主力决战。这战役比拼的并不是双方的人数,而是一场耐力和战术的对决。

    田假自带上帝视角,他认为应当在秦川河一带设伏,防止秦军从左路突破丹水断绝渡河后的联军退路。而后加强故关的守备力量,尤其是加强圣佛山一带,防止来自界牌岭秦军的突袭,保证联军后方始终拥有退路。

    这种上帝视角似的安排,很多土着都看不懂,哪怕是田单,他也无法理解田假此种安排的意味。

    因为单从地图上来看秦川水一带和东线的界牌岭都是险峻的山路,压根无路可走,秦军怎么可能从险峻的山路冒险突击赵军?

    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历史上的白起恰恰做到了,白起的用兵在于时常做一些别人难以想象的事,比如所有人都以为无路可走的地方,白起偏偏能走出路。

    田假的设想很简单,那就是步步为营,断绝白起分割联军的所有可能性,缓步推进,不和秦军拼计策,就是用硬实力来和他拼,以人数一步一步消耗秦军,逐步突破他的壁垒,逼迫秦军撤退或和联军进行决战。

    秦军和赵军相持三年,国内的物资早已消耗殆尽。一旦撤退,紧接着就会遭到六国的合纵围攻,在内忧外患下秦国是无法撤湍,秦军撤退了几十年冬初的成果都将付之一炬。

    田假稳步推进的这种战法在兵法上属于下策。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两方只能硬碰硬,靠硬实力来决定战争胜负,双方都无法再用奇计获胜,这种战术毫无疑问,最后结果无论如何,获胜的一方都是惨败。

    田假眼中哪怕是联军惨胜,也是一种胜利,即便最后惨败,也可以给予秦军最大之杀伤,使秦国在3-5年内无法恢复元气。

    原历史上的赵括如果也用这种心态作战,毫无疑问长平之战胜的一方将惨胜如败,秦国统一下的时间少要被延后十年。

    田单对田假这种保守的打法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为将者应当减自身的伤亡,用最伤亡换去敌军最大的伤亡,这才是真正的良将。

    田假坚定的认为白起擅长用兵,和他拼计策是不现实的,只有用硬实力来拼最为稳妥。

    师徒俩对此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