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仰望星空 (第2/4页)
释怀的感情,一切就如同走马灯一样徘徊着。破西域易,破公卿难!何况,安内必先攘外,那就是……匈奴! 匈奴崛起之前,左右都有强邻,直到秦朝时期,还是“东胡强而月氏盛”。东胡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与老哈河流域。月氏则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及宁夏、甘肃一带,西至阿尔泰山,东至河套。乌孙则是匈奴西边小国,游牧于敦煌一带,与月氏相邻。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流域则为大夏人种的塞人所属游牧部落。匈奴冒顿单于杀父夺位之前曾在月氏为人质,那时的匈奴也是臣服于月氏的。 是什麽时候开始主客移位的呢?大概是最早的乌孙王没落开始吧。据冒顿单于给汉文帝的国书记载,匈奴收乌孙事在汉文帝四年。之后才有冒顿单于如虎添翼,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南灭楼烦、白羊,北服丁零、坚昆等部,西南与羌人相接,东南与大汉朝对垒。 汉文帝前元三年,月氏不顾乌孙人与月氏人的姻亲关系,攻灭乌孙,王难兜靡被杀,亡国后的乌孙,地为所占,部众纷纷逃往、或迁徙到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玛纳斯一带游牧,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逃奔匈奴,受到冒顿单于祖孙三代的养育。据街头巷尾所述,猎娇靡的身世极为传奇。傅父布翮侯带着他逃亡途中,为了觅食,将他藏在草丛中,回来后发现狼在给他喂奶,还有乌鸦衔着rou在身旁盘旋,以为他是个神,单于也很喜欢他,就将他抚养成人。从那时起,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邻的26国皆为匈奴属国。猎娇靡长大后,长得伟岸英俊,单于见他已近成年,便多次令猎骄靡率兵征战,且屡立战功,于是老上单于即位后,多次对月氏发动进攻,又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交还给他,令其镇守匈奴西部边境。军臣单于在位时,猎娇靡的势力壮大,亲自请求单于允许他替父报仇,在匈奴部分部落的帮助下,猎娇靡向西进攻大月氏人,彻底击败月氏,并杀死月氏王,单于还拿他的头颅当酒壶。大月氏人再次溃逃,王后和王子率众逃往西南的阿姆河流域。他们虽然被匈奴打得溃不成军,但在拼命争取生存的心理支撑下,却使得他们在分散割据的康居人面前,乃至强盛一时的大夏人面前表现得势不可挡,向西逃窜的大月氏人击败天山以北的塞人,占据其地。塞人南迁,分散到帕米尔一带以及克什米尔以南、以西各地。 大月氏人顺利穿过锡尔河,进入康居人的领地,不久又夺取了原属于巴克特里亚大夏王国的部分领土,在阿姆河上游一带重建了大月氏国。猎娇靡则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赤谷城。猎骄靡立国于伊犁河流域及西天山广大地区后,融合了原住民塞种人和大月氏余众,开始重写该国六百多年的历史。猎娇靡重新建国后,不肯再去匈奴王廷朝会,军臣单于发兵攻打乌孙,结果屡屡战败,便认为乌孙王是个神人,只好对他采取约束、牵制的办法,不再攻打乌孙。乌孙人帮助匈奴打败了月氏人,并与匈奴有着传统的通婚关系,匈奴也把乌孙视为盟友。 刘彻狠狠地吐出一口气,毕竟在匈奴人看来,大汉朝初期的寡人从高祖刘邦,到惠帝、文帝、景帝,都是些只会和亲进贡,乞求苟安的孬种寡人。由于治政经济实力不足,对于匈奴的侵扰威胁,大汉朝历代寡人无力反击。只有到寡人时期,国家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得到长足发展,财富有了大量积累,才决定对匈奴反击。然而,西南夷问题的解决相对容易,匈奴却以其骑兵的优势,忽聚忽散,出没无常,经常发动对大汉朝的掠夺战争,使得大汉朝防不胜防、驱之更难。和亲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那时候,年轻气盛的寡人不顾一切困难,毅然决然的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即使这时,寡人也想找一个同盟者来共同对付匈奴。当时大汉朝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中了解到以前匈奴破月氏和月氏西迁的情况,又风闻月氏怨恨,相与人联合攻击匈奴。因此寡人就招募自愿出使月氏的人,张骞应募,取道陇西前往。张骞出使大月氏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给寡人提供了西域的情况,为中西交通奠定了基础。联合月氏不成,寡人又想联合乌孙,于是重新起用因军职罪而免为庶人的张骞出使乌孙。猎娇靡收了大汉朝的厚礼,却不想和匈奴为敌,但对大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给与提供翻译、引荐、护送等帮助。张骞提出出嫁公主给乌孙王,以求乌孙与大汉朝联手对付匈奴,乌孙也没有答应。其乌孙对大汉朝一无所知,内部王储争夺激烈,以致国家一分为三,名义上由猎娇靡统领,张骞在乌孙四年没有收获,回国一年后便去世了。猎娇靡从随同张骞到长安的使者汇报中了解到大汉朝的强大,又为西域各国纷纷与大汉朝交往受到震动,这才派使者入汉下聘,求娶公主,愿与大汉朝结为亲盟。可惜了,张骞遇到寡人太晚!之后寡人再无可用之人,只有一个苏武,还遭了池鱼之殃!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jiejie之子缑王与浑邪王一同降汉,太初元年随赵破奴接应左大都尉时一同被俘。天汉元年与出使匈奴的副使张胜等人密谋策划劫持单于母亲归汉。因卫律出卖告密,行动时被单于兄弟亲兵镇压,激战中身亡。张胜屈膝投降也未能免去一死,还连累毫不知情的苏武、常惠等人被扣押十九年之久。 这又是一笔烂仗! 自从张骞死后,匈奴听说乌孙与大汉朝交往,便很恼怒,想攻打乌孙,但因匈奴在大汉朝不断的反击下遭受重创,不敢再兴战事,便采取拉拢、牵制的办法。乌孙对匈奴由于渊源的恩遇和姻亲关系,既不想翻脸,更惧怕匈奴报复,故而“持两端”的策略也使得匈奴放弃了进攻报复乌孙的打算。乌孙与大汉朝结盟后并没有对匈奴构成领土威胁,依旧唇齿相依、常来常往。大汉朝两次出动大军讨伐大宛时期,乌孙也没有积极配合,而是坐观其变。匈奴与乌孙上层的姻亲关系极为普遍,绝非一战可以离间。匈奴这种用意深远的对策给乌孙王位继承留下很大后患。倒是大汉朝与乌孙结盟以后,加快了汉长城的西延。 那之后,就是马邑之围!寡人派出三十万大军在马邑布围,企图伏击匈奴,结果功亏一篑,威信动摇。反倒是,西南夷的大部分小国纷纷归附大汉朝,增强了寡人寻找机会与匈奴交锋的决心。窦太后的去世,更使得雄心勃勃、气吞八方的寡人放手大干。寡人不容易啊,经过30年的时间先后打通了河西走廊,占领了浑邪王故地,到李广利讨伐大宛凯旋后,大汉朝把长城亭障自敦煌修到罗布泊,又在轮台一带驻军屯田。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移民实边,修驿站、置亭障、立烽火台,通渠开垦、加强警备,以保卫中西商道。匈奴自元封六年,乌维单于死、儿单于即位后,进一步西迁,左方军队面向云中郡,右方军队面向酒泉、敦煌。巴里坤一带就是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庭所在地。而南缘以北、以东都是匈奴右部领地,与乌孙相邻。这些情形的变化对乌孙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钳制。但霍去病击败匈奴后,东胡乌桓依附大汉朝,匈奴的左臂成为大汉朝的同盟军。匈奴则逐渐向西退却,漠南无王庭,匈奴对内地的侵犯逐渐减少。 若不是李广利……刘彻哼了一声……二次西伐大宛凯旋后,匈奴不仅再不是大汉朝的劲敌,连西域各国也纷纷争相与大汉朝交好。他带来的不仅是汗血宝马,而且是逐步显现出的匈奴丧失对西域36国宗主地位的新开端。反倒是乌孙在西域的影响日益突出,乌孙上层和国人亲附大汉朝的思想深入人心,亲附匈奴的势力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可叹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天汉二年后,大汉朝与匈奴的几次战役打得都不理想,李陵、李广利先后投降匈奴,寡人晚年内乱层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