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_第四十二章龙龙龙(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龙龙龙(7) (第6/7页)

祭祀中心,发展和繁衍了“炎黄氏族”,先后建立起了炎帝政权和黄帝政权。

    炎帝魁隗氏发祥于秦岭常羊山,如同后世的赵武灵王、彼得大帝,少年时代的魁隗氏雄心勃勃。他为了实现自己统领天下的远大理想,十六岁时便经常独自前往各地走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亲自掌握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通过几年的活动和调查了解,基本摸清了伏羲女娲氏政权的内幕。他认为,取代伏羲女娲氏二圣临朝政权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但是,仅靠魁隗氏部落的力量是很难取胜的,必须还得联合其他部落。而目前势力最强的要属南方的几大部落,特别是赤水氏部落。他为了说服赤水氏,独身前往南方的赤水氏部落进行友好访问。魁隗以卓越的才华赢得了赤水氏部落全体族民的敬重。

    赤水氏年轻的女首领听訞也看中了他的才华,恳请魁隗嫁给她,让魁隗一辈子留在她身边。并且答应愿意把赤水氏大酋长的位置让给他。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不久,魁隗当上了赤水氏部落的大酋长。他率领赤水氏部落族众,沿长江流域东征,先后征服了大小数十个部落,势力大增。他很快被推举为南方各部落氏族联盟的大酋长。于是,魁隗自称赤帝,与活动在中原黄河流域的伏羲女娲政权相抗衡。

    至此魁隗称帝,宣布“以火德王天下”,把帝号的“赤”字改成“炎”字,始称炎帝。以商羊为炎帝族的图腾,以姜姓为炎帝族的国姓。魁隗氏族人祝融女少时便以才德出众而闻名于世。魁隗氏看她是棵好苗子,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晚年时就将她立为帝位继承人。公元前4827年魁隗氏去世,祝融即位。祝融即位之初曾试图向中原地区扩张,但此时氏族内部出现了纷争,炎帝族的几大支脉都想争夺帝位,祝融担心国内发生政变,便打消了东进的念头。祝融女帝生长琴,立为帝位继承人,但共工氏不服,引发了内乱。同为魁隗氏族一族的共工是一位很有野心的人,自认为他的才能是天下第一,将来继承帝位非他莫属。但是祝融偏偏不买他的帐,决定立自己的长子长琴为帝位继承人。共工坚决反对,认为长琴少才无德,不堪为帝。帝乃一国之君长,应该是有德者居之。言外之意就是只有我才是当之无愧的帝位继承人。

    氏族内部的不合动摇了魁隗氏政权的统治地位,炎帝的另一个支脉,崛起于洛水流域的炎帝系神农氏一支强大起来,神农氏以叛乱为由,率中原各部落联合西征,击败了魁隗氏族,祝融兵败,只好让出帝位。神农氏在中原各大氏族及所属部落的支持下,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帝位。唯共工不服,率本部人马东迁。共工是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身体。据:“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注引:“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昔者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此时,正是古神神裔、上古先民各大氏族集团争霸时期,除炎帝神农氏之外,还有与东夷少昊氏联合起来的炎帝魁隗氏共工政权、占据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政权、兴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轩辕氏政权,还有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权。五大集团都想争当中华霸主,相互侵略攻伐,人族战争从此进入了野蛮的战争时代。氏族联盟时代并没有统一的天下之王,各部落之间大体上是独立的。不管是伏羲女娲氏还是炎帝神农氏,他们所统治的区域都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成为天下之王。蚩尤氏最先进入太行山以东,对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进行开发,并且用较为先进的文化思想同化了当地人,蚩尤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和创造冶炼黄铜甚至风磨铜的部族,也是最早发明出用青铜铸造武器和工具的部族。

    类似于之前和我们交手的蛇人,当时的蚩尤军有先进的铜制武器,作战勇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霸主。在蛇神虺执政的时间里,北方先后有九个部落归顺了蚩尤族。蚩尤认为这是他进取中原良好的基础,亲率从八十一个部落中精选出来的将士,穿起了金铜盔金铜甲,带上了金铜制武器,出易水南征,渡过黄河,与炎帝神农氏军队大战。神农氏独力难支,只好向冀北的轩辕氏求助。之前,北方的轩辕氏向外扩张,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仓颉无力抵抗,率族人投降了轩辕氏。去帝号,答应每年向轩辕氏进献粮食和财物。后来轩辕氏称帝,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

    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把炎帝和黄帝作为自己族裔的始祖,但对两位老祖宗的身世,其实并不怎么清楚。就是现在,也常常有朝廷部门组织先贤研究考证黄帝的家乡,还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人人争着做黄帝的小老乡,原因很简单,有黄帝罩着,开发点旅游业还不是举手之劳吗?也许因为争来争去,争得大家都有点糊涂,黄帝的光辉形象也似乎被掩盖了。推想起来,今天即便起黄帝于地下,恐怕他连自己的简历都填不好了。首先,姓名一条就成问题,上说他姓公孙,名轩辕,好像是很清楚了。可是也有说姓姬的……司马迁自己也说,当时西汉,关于黄帝就已经众说纷纭,连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自己也是猜。至于籍贯,更没谱了。司马迁游历天下时,各地朝廷官员申报的地方杰出人物,基本上都有黄帝。最难填的要数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

    很多历史学家都曾努力考证黄帝的本来面目,杨宽认为:黄帝之传说出于“皇帝”之字变,初为上帝之通名,不为专名,故东西族裔之上帝——帝俊、帝喾、颛顼、尧、舜——神话,无不渗入其间。也就是说,黄帝其实很虚的,本来只是人们对最高职位的一个称呼,后来才在这个职务中分别塞进姓名、年龄、籍贯、成分等各种内容。你塞一点,我塞一点,矛盾之处在所难免。而且正因为黄帝是个虚壳,大家可以按需塞内容,所以黄帝的形象非常富于弹性。从骨子里说,黄帝不过是个可以任人打扮的“皇帝”。当初祖”的黄帝,那是在剔除了荒诞不经的神迹之后,才真正成为人们对黄帝认识的主流。

    然而,在儒家的圣王系统里,却始终没有黄帝的位置。儒家讲道统,是从尧、舜、禹开始计算的。这大概是因为黄帝身上的神仙气、始祖气总是去不掉,而儒家们又要遵循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黄帝想加入权贵协会,票数总是不够。如果把关于黄帝的记载综合起来看,黄帝至少具有以下几种身分:一,神仙里的老大最普通的说法应该是神,这方面的传说比较多。比如黄帝曾经在西泰山上进行鬼神阅兵仪式,那场面绝对盛大,有六条龙驾着车,毕方执缰,蚩尤开道,再前面还有风伯雨师,前有虎狼,后有鬼神,上面是凤凰,下面是蛇,还演奏着阅兵进行曲。

    这种排场,后来的神仙好像很难超越。黄帝儿孙满堂,而且搞家族统治。儿子禺和孙子禺一个管理东海,一个管理北海。孙子颛顼是继他之后统治道国的主神。后来的玉皇大帝,如果深究起来,也有黄帝的影子,只是被施行了换届选举而已。二,千古难得的圣王。按照历朝朝廷的标准说法,黄帝是上古罕见的圣明的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