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世,我再也不渣青梅竹马了_第三百零七章 红包雨,新奇的合作方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七章 红包雨,新奇的合作方案 (第1/3页)

    ,这一世,我再也不渣青梅竹马了

    苏泽林察言观色,就知徐国荣的心思,于是趁热打铁。

    “其实,我一直觉得春晚的广告潜力没有完全发掘,十分可惜,同时新世纪也希望借春晚的机会走向全国,所以才会找贵台研讨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要是这种新模式合作成功,广告效果很好的话,春晚就很可能会从2002年的亿元时代直接跨越到2亿元时代!”

    “当年淘金刚推出增值服务的时候,我们投了五百万当急先锋,为淘金的增值服务开了个好头,如今它在这块的收入形势一片大好,不谦虚地说句,我们新世纪是有一定功劳的!”

    “春晚广告收入的2亿元时代,我也希望新世纪能和贵台一起开创!”

    混子微笑中画了个大饼,然而却正好戳中了徐国荣的痛点。

    春晚从第一次拿到赞助的688万,到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花了将近二十年。

    以目前的状况和每年的广告收入增幅,如果没意外的话,需要很多年才能突破两亿大关。

    不过现在新世纪却给春晚带来了个时隔两年就将春晚收入翻一番的机会,徐国荣不可能不心动。

    然而他依然有些犹豫。

    电视台自然也想春晚广告收入大增,也没有企业会对业绩说不。

    然而春晚毕竟是娱乐老百姓的,就怕对方提出太多条件,弄得商业气息过于浓厚,饱受吐槽,到时就违背办这个节目的初衷了。

    这也是那么多年春晚广告合作赞助品牌曝光率那么低的原因,像康巴丝钟表就只有个可怜的零点报时。

    苏泽林给杨奋使了个眼色,后者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张纸递了过去:“这是我们拟定的广告合作方案,徐总请过目。”

    没错,这个涉及到两个亿的大手笔项目,它的方案却只有一张纸。

    这是个小套路。

    苏泽林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他了解电视台的顾忌。

    倘若你弄个一本厚达几十页的详细方案,对方一看貌似条件非常多的样子,说不定就直接拒绝了。

    所以这份方案越简化越好,事实上就算苏泽林真提出好些条件,也只会把它精简到一张纸上,这样会给对方条件不算很多的假象。

    当然了,具体的方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不过可以等对方答应了,达成了合作,大家再进一步详谈嘛。

    就拿广告植入这点来说,就算新世纪方不提,电视台到时也会主动询问,你这个广告打算植入到哪个节目呀,需要什么产品作为道具吗之类的。

    但那是以后的事了,给徐国荣过目的这份不宜太复杂。

    果然徐国荣瞬间来了精神,他也觉得这区区一张纸能提多少条件嘛,于是接过来开始浏览。

    然而他发现,新世纪提的条件还真不多。

    就三点!

    零点报时,节目广告植入,这两个都在徐国荣意料之中。

    第三条才是重头戏,涉及内容篇幅也最多——发红包。

    春晚期间,电视台需开通一个观众短信祝福的活动,并和新世纪联袂随机给观众发放三轮总共8888万的红包雨。

    这些红包最少的有88,最高的则达到8888,不过仅可用于在新世纪的门店购买数码和数码相关产品时进行抵扣,凭借手机号和官方短信到店消费即可。

    当然了,这8888万是新世纪额外掏的钱,和2亿赞助无关。

    嗦白了,这是个变向的营销活动。

    然而,它很新颖。

    虽然这是后世的互联网巨头常用的套路,威讯,致富宝,摆渡,斗音都发过,但是在现在就是个新鲜玩意。

    除了新颖之外,还很喜庆。

    众所周知,春节发红包是夏国的惯例。

    电视台向全国人民发红包,皆大欢喜,商业气息也被尽可能地得到弱化!

    对于这样的广告,老百姓自然是不会反感的。

    同时,因为这三轮红包雨的关系,新世纪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存在感也拉满了,比零点报时之类的广告效果要好了无数倍!

    事实上,就算没有零点报时和节目广告植入,光是这条就够了。

    这份方案虽简单,却很巧妙地把握住了电视台的心理。

    苏泽林很有把握对方会答应。

    毕竟是借新世纪的钱向老百姓发红包,自己一分都不用掏,这种营销方式也不恶俗,反而迎合了春节的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很快就看完了整份合作文桉,毕竟也没多少内容。

    “发红包这个点子不错。”

    尽管徐国荣只是简单地给予了点评,却让杨奋和康宝弘大喜过望。

    老总肯定了最重要的那条,说明他也有意向,觉得这种合作模式可行。

    “不过……”

    徐国荣口气一转:“这不是件小事,我还得和其他人开会商量,三天之内,给你们答复!”

    “行,那么就在燕京等着,静待佳音了。”

    三人起身告辞,他们也知道徐国荣忙,没耽误他太多时间。

    其实整件事情谈完,前后也就一盏茶的功夫而已。

    期间康宝弘一直没怎么敢说话,这种场合得慎言,他生怕自己说错半句。

    留在京城的时间,也没有闲着,抽空找燕京负责人实地了解一下这边的直营店的建立情况。

    要打全国市场,首都自然是商家的战略要地,年前新世纪在首都的每个区都至少开两家直营店,任务艰巨,燕京负责人都熬出黑眼圈了,看得出来确实很用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