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外交僵局 (第2/2页)
北满割让为报酬……此事曾北京传得沸沸扬扬,近才刚刚平息,不知总统是否听说此事?” “我倒没听说此事。”秦时竹摇摇头。这事其实就是秦时竹授意葛洪义放出风声地,但大面上却只能辟谣。 果然,陆征祥也是将信将疑:“此事俄国公使也曾大力辟谣,但报界舆论均认为不是空xue来风,况且铁良等至今仍被关押,不能不引起世间猜测。卑职倒以为。倘若真有此事,则俄关系危矣!” “总理对外交事务有何指示?”秦时竹适时转换了话题。 “总理只告诫我们兢兢业业去办事,为了大局可以暂且隐忍牺牲一些,民国初造,还应先以稳固国基为要义……另外还告诉我们。外交问题凡有重大决策,好直接请示总统,由总统全权作主,以免不慎有损国体。” “季老是老成谋国之言。”秦时竹叹了口气。继续问道,“善后借款情况如何?” “举步维艰。洋人借款,主要图谋控制我经济、财政大权,对国权大有损害,袁世凯政府时期已屡遭国会诘难,如果继续按照五国银行团地方针,即便是达成了,也难以国会通过。因此卑职认为除非换个思路,否则善后借款只能走到死胡同里。” 颜惠庆苦恼地说:“问题于,各大列强将善后借款作为承认我国政权之前提条件,双方僵持不下,这也是为何两个月来外交没有重大进展,只能原地打转转的原因。” “确实如陆总长所说,是要换个思路了,以往那种要想一举全面获取承认的方针必须推倒重来。我听说美国已退出了国银行团。这件事似乎可以利用一番。” “美国人是商人禀性。所贪图者为经济利益尔,只是哪里去寻找如此巨大、可观之经济利益?” “两位可曾忘了前日国会所批准之一亿元可转股债券?我相信。美国人对此感兴趣。” 秦时竹说完,其余两人会心一笑,这倒确实是一颗好骨头,可以吸引美国人上钩。
“另外,前不久德皇给我来一封电报,称德国代表即将抵京,商谈两国之重大事宜。”陆、颜两人一阵欢喜,所谓重大事宜,不是建交又是什么呢? “故此,外交部要做好准备,准备与德国方面开始谈判。你们与美国人的谈判,可以有意无意地透露这一点,特别是,此人是德皇全权代表,地位比目前德国驻华公使还要崇高,是一个有力筹码。” “是,我等明白总统意思。” “**之交涉现进展如何?不过朱尔典现倒是已不来烦我了。” 英关于**问题的交涉,正值袁世凯政府提出“善后大借款”前夕,为了不得罪英国人,北京政府终于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准备按照英国照会所列条件与英国会商。当时,国方面同意英国要求后正式会谈前,英双方曾就会谈的方式、内容有过几次讨论,原本这只是程序细节上地过场,不料英国方面居然节外生枝,提出由**代表作为**方面与会。举行、英、藏三方会议地想法是朱尔典先向英国政府提出地,他认为三方会谈是达成协议的好解决办法――“即使谈判失败,也将使我们处于一个有利地地位,和**人进行**于国政府的谈判”。英国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坚持要英藏三方共同会商订约,共同签字。 陆征祥虽然秉承袁世凯的意思交涉,但也不得不直接指出其厉害――“此不亚于承认**有主约之权,而等于自主之国。”袁世凯卖国心切,作了让步,满足了英方的要求,同意举行三方会谈,但为避免给人以**是一个**国家地印象,又让陆征祥建议,**代表不称全权字样,而称“掌权员”,随同商议,或者由英、藏分别会谈,分别签约,希望以另外一种办法限制英国人的野心。 但这项建议遭到英方粗暴拒绝,声称:“英国政府所提出之三方会议的办法‘势必行,必无改之理’”。英国通知国,无论国代表与会与否,会议都将10月6日开始。袁世凯英国威胁下只能再次让步,同意参加三方会议。当时,朱尔典还公开扬言:“鉴于四川之设西康省,其西部纯系藏境,将来立约不能不规定边境,明分川藏疆界’。 由于护国战争的爆和袁世凯政府地倒台,英国方面的如意算盘落空,为了给秦时竹施加压力,朱尔典把**问题提到很高的地步。当时的形势之下,刚刚进军北京,政权还不稳固地秦时竹不得不表示认可,但心底却又对历史上之麦克马洪线恨之入骨,因此极力要求陆征祥贯彻一个“拖”字。 果然,陆征祥笑道:“为了贯彻总统的拖字诀,光是筹备会议就让我整整拖了两个月。英国原本将会场定印的西姆拉开幕,准备就近控制会议进程,原定于10月13日开始次工作会议。后来我提出,我国代表、**宣抚使陈贻范、副宣抚使王海平均是袁世凯所派,为袁之亲信,我任临时执政和国会对其并不信任,要求重派,否则不出席会议。英国方面无法,只能接受我重派之要求。原代表召回后,派谈判代表于10月13日才正式启程,准备从天津坐船到印。结果,上船时大风吹来,我方代表‘不慎’掉落水,虽性命无碍,但却遭了一番罪。果不其然,重上船后该代表就感染风寒,到上海附近海面时已经高烧不起,本着人道原则,外交部着令其上海下船接受治疗,同时向英国声明,究竟是改派代表还是静待原代表病愈重行?由于任命代表需国会表决,英方觉得麻烦,故而答应等待原代表病愈,以为风寒小病,一周必好。不料,一周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我方只能重派代表。10月25日,经国会表决,代表抵达上海,准备接替出行。说来也巧,正此时,我副代表接到电报,曰父亲过世,要其立刻奔丧。英国本来不允,但我以为事关孝道,不能勉强,自古都要丁忧三年,现虽然已不那么严格,至少要允许其奔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