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章 梵华  (第1/1页)
    梵华从小,每天便和师父一起砍柴、挑水、念经、修行。    他的悟性很高。    每次砍柴挑水的时候,梵华都很卖力气。    在他的印象中,只要自己多干一些,胖师父就可以少干一些。    梵华小时候长得很瘦小,智仑师父在一旁看着这个小孩,举着比自己还要大上一圈的斧子,用力的劈砍着眼前的木柴。    木屑飞溅。    智仑很是欣慰。    平常的智仑面对谁都是笑呵呵的,不争不抢,特别随和的一个胖和尚。    但自从开始教梵华念经的时候,智仑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    及其的严厉。    用智仑的理解来看,任何事都有周旋的余地,唯独学习,松懈不得。    智仑刚开始教梵华修习佛经的时候,是他说一句,梵华跟着念一句,然后梵华说说自己的理解。    智仑在将这句话的本意告诉梵华,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跟梵华讲讲,直到梵华将这句沉浸于心,在开始说下一句。    一直过了很久,梵华才知道,自己的智仑胖师父,原来目不识丁。    胖师父不认识字,一些深奥难懂的佛经还能随口背出,一字不差,让梵华更加的勤奋了。    梵华很聪明。    原本智仑对他的预估就很高了,但随着梵华的年龄增长,智仑才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他的悟性,这个孩子未来不可估量!    智仑深知,光凭自己的知识,已经不足以将梵华带上新的高度了,所以他将梵华引荐给了少林的一位长老。    在智仑看来,这位长老对于佛学经典的理解要远远超过自己,梵华跟着他学习,肯定有着极大的好处。    在某天,长老看过梵华后,考了考他,感觉也确实是个可造之材,也决定让梵华跟着自己修习。    梵华开始跟着这位长老识字,修炼,练身手,修佛经。    这位长老是“普”字辈的,要比智仑还要高上两个辈分,法号普诠。    在当时的少林,方丈也是“普”字辈的,这么高的辈分之下,跟随普诠长老修行的人,有很多。    不过当时的普诠长老的亲传弟子仅仅有三位,其中并没有包括梵华。    除了这三位亲传弟子之外,剩下的有一部分有天赋的,都划为记名弟子,其次就是门徒。    梵华就算是在记名弟子之中。    不过这些并不是梵华所关注的,在他的心中,只有胖师父的一句话。    “好好跟着普诠长老学习,修身养性。”    普诠长老弟子众多,讲经的时候,普诠长老会端坐在大殿之上,选择一些大多数人都不太理解的地方,给弟子们讲解。    听他讲经的和尚都按照顺序坐在蒲团上,梵华的位置比较靠后。    普诠长老和智仑和尚的方式不同,智仑是单独给梵华一个人讲,自然可以方方面面都照顾的到,普诠长老面对的则是一大群弟子,自然不能面面俱到。    虽然普诠长老所讲的东西对于梵华来说,都是自己已经领悟了的,不过从普诠长老的口中,梵华还能听到不一样的理解。    这对于梵华来说,也是值得学一件事。    平凡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梵华的座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靠近了普诠长老。    这种事对于普诠长老和梵华来说,都没有在意。    毕竟梵华的悟性这么高,对于普诠长老来说,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而梵华只是为了学习更精深的佛法。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在普诠长老的三个亲传弟子看来,梵华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其中有一个亲传弟子,排行第二,对于职位和权力有很强的欲望,在他成为普诠长老的亲传弟子之后,在少林中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和自己当初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林弟子相比,自己现在的这个身份所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在他看来,梵华的出现,是自己未来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只不过梵华目前来看,很老实,只研究佛法和修炼,似乎对什么职位,什么身份一概充耳不闻。    而且也没有成为普诠长老正式的亲传弟子,所以心胸有些狭隘的这位,也没有什么动作。    普诠长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召开一次论会。    论会,简单的来说,可以算是检验自己的弟子所学的成果。    类似于期末考试。    这次的论会,普诠长老定在了菩提树下。    菩提树下,是佛祖释迦摩尼顿悟的圣地,这次论会的题目很广,就是谈自己的感悟。    梵华自然也参加了这次的菩提论会。    此次的菩提论会,每个弟子手中都有一支笔,一张纸。    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感悟,写在纸上,然后递交给普诠长老。    最后再由普诠长老一一审阅,选出几个最优的,在给大家讲解一下。    参加论会的弟子有很多。    大多数的弟子都在冥思苦想,想要把自己最深感悟的一面展现出来,让普诠长老点评一下。    普诠长老的三位亲传弟子自然也都参加了。    这三位跟随普诠长老的时间很长,自然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    很快,三位亲传弟子纷纷写完自己的感悟,呈给普诠长老。    这次的菩提论会写自己的感悟,排行第二的那位亲传弟子,虽然热衷于功利,但对于佛法还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三位亲传弟子中,也属他写的最好。    这位二弟子的心思,普诠长老是有一些了解的。    不过也是因为这位二弟子所做作为的一切,都是完完全全按照规矩来的,而且自身对于佛法的理解也很到位。    功名利禄,虽然虽说是入佛门一切皆空,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即便是在僧门之中,依旧免不了世俗中的一些纷争。    所以普诠长老也就放之任之了。    这次这位二弟子的感悟,写的确实很是精妙,只不过隐晦的将自己想要追名逐利的想法含沙射影的点了出来。    换做是一般的人来看,根本也看不出来端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