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轮回学院_第一千一十章 感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一十章 感觉 (第1/2页)

    “你可曾有过这样一种感觉,一种被人注视着的感觉?”

    孩子抬头望着祖父银灰色的小脑袋。这时祖父又在洗礼盆上垂着头,与他所讲述的、好久以前的情景相仿佛。孩子体验到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这是一种奇特的、梦幻似的、惝恍迷离的感觉,静中有动,既令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又使人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感受他过去也曾有过,现在他又期待着,希冀着,渴望能获得它。一当这种代代相传的遗物展示出来时,他就会有这种感受。

    很奇怪:她自己也不清楚这种想法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搜索着她的记忆,但什么也没找到。她有了一种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她记起了那并不清晰的回忆,一种迷一样的感觉,一种令人费解的快乐,象一种来自远方的欢迎。

    这是我们忽来忽去的一些奇异感觉之一:在平常充满着人面和嘈杂声音的房子里,或者在属于别人的房子里,发现我们独自一人。我们突然会有一种绝对占有之感,随意之感,主人般慷慨大方之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放松和平宁的充分感觉。

    我有时候看着你,瓦伦西亚说,便产生一种滑稽的感觉,觉得你有许多许多的秘密。

    你是用一种也许会被人曲解的眼神盯着我的。”

    “你知道,有时候,一个人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对于他先前从来没有到过的一个地方,他却熟悉得出奇,我看到你就有这种感觉。”他露出一副顽皮的笑容。“也许我在前世认识过你。也许,也许你是古罗马的船长,我是摇桨的奴隶。你在这些海岛上有三十年了吗?”

    被这双眼睛看着时,老师心里居然也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恐惧。他从未有过这种感觉,就好像在黑夜中走进一个陌生的地方,忽然发现有条狼在等着你―样。

    老师对着学生说道。

    “注视......“

    您是指安全部门吗?”

    学生问道。

    “我不是问你!”军官严厉地说,又接着问道”:“老婆子,回答!”

    “怎么啦?”那人怒气冲冲地问道,“有什么事,小毛头?”

    “他说什么?”老艺人又低声问道,一面向堂倌点了点头。

    “这么说,怎么办哪?”署长露出心不在焉的目光,忙乱地问道。

    卡特琳惶惶不安地问道:“那么,您准备怎么回答呢?”

    “为什么?”大学生吃惊地问道,“为什么要画长廊?”

    老师并不是老师,学生也不是普通的学生。

    老师是学习者的老师,例如,音乐老师和语法老师是你和其他孩子的老师,而你们是学习者,对吗?他说是。在学习的时候,你们当然还不懂你们正在学的事情,对吗?

    在学校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果老师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认真学习。”

    每个老师都能把学生领进教室,但却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

    老师是这片废土上,少数能够维持秩序的军阀,而学生则是他的得意门生,曾几何时,老师还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并且试图将其变为现实的人,然而他亲眼的看着那些寄生虫们蚕食了自己所缔造的事物,却无力去阻拦,除了自己的这一位学生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信任了。

    但是,这些不过是徒劳而无妨大局的推测。我差不多后悔自己在这方面的沉迷。我的评价既没有减少这个人的内在价值,也没有改进他的生理外观。真实的情形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任何东西,我们所做的和所说的,仅仅能触及广下山峰的顶端、而在这些群山的峡谷县一切都在沉睡。姑娘身上的社会学一切都是荒诞。

    一个人赚钱然后省钱,以此度过他的生活,即便他没有孩子来继承,也无望在天上的什么地方获得死后的奖赏。另一个人呢,毕其全力以求名气,使他有朝一日死后被人们回忆,但他居然不相信灵魂永存说,不知道唯有这种永存才可能让他知晓自己身后的盛名。

    然而一个故事如果只是充斥着让人绝望的黑暗,而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为读者带来阅读的一丝愉悦,那么读者仍然是难以将这种阅读当成一次全面而丰富的经历的。

    距今已两个多世纪之前的作家深刻地懂得要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平等地安插进残酷的现实,因为现实本就如此,善良和邪恶相互依存。

    为了与它抗衡,仅靠个人主义已属杯水车薪了,所以他才抱有如此深刻的虚无主义。他那像巨大滚筒般夸张的、机械的、而且是千篇一律的虚无主义,他那关于世界破灭的空想,人与物无一例外地被辗得粉碎的漆黑滚筒似的空想……这些也许是他为了保持与社会的平衡所必需的条件和最后的抗争手段吧。

    他独自一人意识到并代表了这种思想,所以仅从这一点来看,杉本也有足够的资格被称作‘最有才能的公司职员’。”

    所作为。而在其他人中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由于自己在战时砌大胆立场而指望在战后的法国议会里和公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为所有那些激进的小组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真正有作为、有勇气的人,一个天生的领导人。

    但实际证明,吉尔波根本不是一个具备领导素质的人,而且象许多战时作家和革命政治家一样,仅仅是一个来去匆匆的时代的产儿,而且,凡是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的人物,在经过突然的升迁之后,最终还是要垮台的。

    吉尔波,这个不可救药的论战者,在俄国也象在他当年的巴黎一样,惹是生非,争吵不休,虚掷了自己的才干,终于渐渐地也和那些曾经尊敬过他的勇气的人闹翻,其中首先是列宁,然后是巴比塞和罗曼罗兰,最后是我们大家。

    处境,他父亲占领了许多曾被野蛮人蹂向神祈求最佳状态。我以同样的方式向你们提建议,就像狄翁和我曾经向狄奥尼修提建议一样。首先,我们要他过一种有助于养成自律品格的生活,使他能够赢得忠实的朋友和同伴。这样,他就能避免他父亲的的西西里大城市以后,无法使那些地方安定下来,建立起由他的朋友组成的值得信赖的政府。

    因为在这样的事情上,他既不能相信那些与他无关联的人,无论他们是什么出身,甚至也不能相信他亲自抚养长大的幼弟,尽原句:“不是,并不是,我指的是后代,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那么,后人将会怎么看待我们呢?

    “这是有可能同时发生的,”亚拉冈说:“因为只有后人才会将我们的历史化为传说。你觉得应该脚踏实地吗?这块土地将来也会变成人们的传奇的!”

    凡是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联系的因果关系,以及我们对之没有一点概念的善恶和我们从来没有感觉过的需要,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是引不起我们研究它们的兴趣的。我们在十五岁的时候对贤明的人的幸福的看法,和三十岁的时候对天国的光荣的看法是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想象不出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样子,他就不会尽力去争取;再说,即使是能够想象,但如果他没有得到它们的愿望,如果他不觉得它们是适合于他的,则他是更加不愿意去争取的。

    它们全都是时间的部分,过去和将来也是时间的生成形式,而我们不经意地将它们错误地用于永恒的存在,因为我们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等等,实际上只有说“现在是”才是恰当的,而“过去是”和“将来是”只能用来谈论有时间的生成变化,因为“过去是”和“将来是”都表示运动,而不动的永恒自持者不宜随时间变老或变少。

    也不能说它过去曾经怎样、现在变成怎样、以后将会怎样,并且总的说来它们也不属于以生成为原因的处于运动状态的那些感性的事物。

    如果是个胆小鬼,那么财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