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宋新帝国_第一零一章 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零一章 猪 (第1/2页)

    春秋时期,就有“六畜”之说,指的是马、牛、羊、猪、狗、鸡。

    礼记中,将牛、羊、猪称为太牢,是国君和卿大夫才能享受的美味。

    而普通百姓“非乡饮酒,膢腊,祭祀无酒rou”,简单来说,就是普通百姓不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吃不到rou。

    牛rou一开始是最重要的rou食,不过在战国后期发明了木犁,华夏成为了农耕社会,至此以后牛成为最重要的劳力,开始禁止吃牛rou。

    水浒传中,那些杀人犯,地痞流氓住店开口,闭口就是上两斤牛rou,其实是一种破坏与反叛思想,现实中根本没有牛rou卖。

    魏晋时代,精神思想超越了物质追求,并且成为思想主流,从此,猪rou成为上不了台面的食物。

    因为猪长于污秽之地,rou味腥sao,被人们厌弃。

    从此之后,羊rou成为华夏最主要的rou食,从魏晋到明朝的一千年间,没有任何rou类能挑战羊rou的地位。

    宋仁宗时期,皇宫一年消耗羊rou四十三万斤,可是猪rou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只有四千一百斤。

    皇帝请大臣吃饭,上猪rou是骂人,接待外宾,上猪rou甚至能挑起战争。

    猪rou只是给最下等的宫女,太监们逢年过节的时候加餐用的。

    至于说苏东坡发明了东坡rou,其实是鼓励人们吃猪rou。

    实际上呢,东坡rou为了去除猪rou的sao味,用了大量的香料,复杂的工艺,根本不是普通百姓吃得起的。

    原生态的猪rou很sao,rou丝也很粗,这一点,与后世的野公猪差不多。

    不过后世吃野猪rou可以用大量的调料压味,古代的百姓却没有这个条件。

    春秋时期,其实阉割技术就已经开始流传。马叫骟、牛叫犍、猪叫豮、羊叫羯、狗叫猗、鸡叫阉,甲骨文里都有记载。

    不过干这个行当的人都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属于最下贱的行业,一直拓展不开。

    更主要的是,古代阉割禽兽是为了改变其习性,而不是为了吃rou。

    不管是马牛羊猪,阉割是为了阉割野性,服从命令。

    所以阉割并不是从幼崽开始,也导致了在几千年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从幼崽时期阉割猪,就能得到不sao的猪rou。

    也是从宋朝开始,华夏失去了北方,甚至是西北,马rou退出了百姓的餐桌。

    马rou其实也不好吃,rou丝还粗,而鱼从这个时代,逐渐取代了马rou,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食物。

    赵德昭当然很清楚,猪rou其实也可以很好吃,虽然不能说超过牛rou和羊rou,但是有一点是牛羊比不上的,那就是猪好养。

    不管是跟牛羊一样打猪草,还是吃人们的剩食残羹,都可以养活。

    米糠,麦麸,这种从大米和麦粒外表去除的外皮,更是在未来成为猪的主要营养源。

    在农耕社会的华夏,青草不多,但是这两种主要食材的边角料,却用之不竭。

    所以,推广猪rou,改善天下人的习俗,应该从现在开始。

    出汉京东城门,直行八里,位于汉江边的鱼梁坪滩涂处,有一座大型院落。

    鱼梁坪与鱼梁洲相对而立,中间隔着宽达一千多米的汉江。

    这里地势低洼,土地肥沃,但是因为常受汉江水侵袭,这里一片滩涂,长满了芦苇野草。

    在这里养猪,不仅能避开人口密集区,更有无数的草料,可以减少猪倌的工作量。

    赵德昭看到门口迎接的蔡令性,心中也忍不住有些感动。

    一个刺史可以说是大宋的中高级官员,能够深入民间,关注民生,不管能力如何,都可以说是个好官。

    有几个刺史能不顾身份,得知猪场猪瘟,能亲自来调查的?

    所以隔着七八步,赵德昭就跳下了马车,大声道:“如此事务惊动蔡父母,实乃德昭之累,心中愧疚。”

    蔡令性听到赵德昭从蔡刺史改称蔡父母,登时心中一暖,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这可是皇子,如今的汉京留守,以后的天子,能得一句蔡父母之称,死而无憾。

    他躬身抱拳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朽自知才疏学浅,不能于庙堂挥斥方遒,当以身体力行,为留守,为百姓解忧。”

    他身后官员跟着躬身行礼,有几个猪倌激动的泪流满面,双膝跪拜了下去。

    “免礼,免礼。”赵德昭扶正了蔡令性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是为官之道,蔡父母可当得此赞。”

    蔡令性站直了身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