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历史的古桥 (第2/2页)
的,因为捉摸不透这位奇葩皇帝的心思,谁也说不清刘瑾的倒台和这次冲撞是否有一些旁枝末节的因果关系,但王献臣确实被获准辞官了。 —— 马车隆隆的从紫禁城驶出。 看着身后远去的城墙,王献臣还有点不放心。向陛下辞官获准是半天前的事,仅仅这么短的时间,他就安排好了家眷,打包行李安排了马车,大件的东西也都丢掉不要了。 因为他得罪了刘瑾。 在这年月里,得罪皇帝还没什么,谁都知道正德皇帝好说话,可得罪刘公公那很可能是要被追杀的。死在东厂手里的数不胜数,这还是明面上的,暗地里这位九千岁下手更黑。 在出城门之前,王献臣还有些担心城门外会不会已经埋伏了几十个刀斧手——这事刘瑾绝对做得出,甚至以东厂往日的脾气概率很高。但好在老天保佑,或者刘公公也被皇帝数落了不敢轻举妄动,总算是让他安全出了城,不过哪怕如此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一路上马车、舟船轮番劳顿,紧赶慢赶地,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走的是胥江水路,当渡船在胥江靠岸时,记忆中熟悉的胥门城门出现在眼前。 站在岸边,他向北方望去,那是京城的方向。 他这一生也算坎坷,官场之路从不顺达,想想如今东厂、西厂搞得乌烟瘴气的官场氛围,对于那样的官场他也没什么好留恋的了。 好在也算是全身而退,皇帝没对他罢官,而是让他正常告老卸任,甚至收的贿赂也没让他上交。这些资产,加上退休京官大员的身份,也算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了。 当地官府闻讯来接船的马车都停在了岸边,王献臣让家丁将行李从渡船上抬下,搬上马车。并让马车送着自己的家眷先一步去官办的驿站安顿,自己却没有上车。他想走走路,看看这个自己阔别了几十年的家乡。 辚辚马车一路行去,跨过大桥,绕了个弯驶入了胥门之中。 当年伍子胥督造的这座姑苏城有八座城门,城门外都设有护城河,其余七座城门在正对的护城河上都建有渡桥,唯有这胥门有些奇怪,它的渡桥并不正对城门,而是需要在绕行百米左右,设在河的另一边。 这座桥名叫“万年桥”,因为时代久远,这座桥如此设计的原因已经无法考证。或许伍子胥是考虑敌人攻城的时候多走几步路?但这些也都是猜测而已,“万年桥”虽然年代已经久远,却建的很高大,雕栏画栋又不乏精致。 一步步踏上万年桥,站在这宽十米,足够两辆马车畅通并行、长逾两百米的大桥上,王献臣终于有了回乡的实感。他看着桥下缓缓流动的护城河水,一路向着胥江汇去。追求名利的半生结束了,接下来的半生他要为自己而活。 “真可惜。” 桥上不远处站了个年轻人,方才王献臣没在意,这时对方自语的说话飘进了他耳里,让他有些好奇。 “可惜什么?” 若是过去他不会多嘴,但如今骤然有了融入寻常百姓的感觉,让他有些放松。 大概是没想到有人会接自己的话,年轻人有些意外,但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孙若涵当然没办法说,他可惜的是这座万年桥。来到这处‘幻境’没几天,但他已经搞清了自己所处的年代——正德四年 真没想到还能亲眼看一看这座只存在于历史中的“万年古桥”,它太精巧太壮观,以至于在三十多年后被来姑苏视察政务的权相严嵩给看上了。严嵩老家江西分宜城口的袁水之上正缺一顶桥,多年来,过往百姓多有不便。身为当朝权相的他本就有造福家乡的想法,却苦于当地材料不足,普通木桥承担不了那么宽的水域,坚固的石桥又不易建造。 严嵩或许只是随口一提,当地的官员却不敢随口一听。于是这座桥的命运就此决定了,它被拆除运往了袁水。 有说是万年桥整个被拆除,构建编号装船,整个被运去原样恢复。也有说是拆除后采了石料重建,但结果是同样的,姑苏的胥门失去了这座渡桥。 直至两百年后的乾隆年间苏州的知府才重修了“万年桥”,虽然留到后代也是一座很漂亮的三孔拱桥,桥面精妙的雕刻着100只石狮子,但赝品始终是赝品,它终究已经不是原来那座千年古桥。 这是孙若涵听说的‘历史’,但对现在而言毕竟是没有发生的事。那位将来的权相严嵩,这个时候也才刚中进士,甚至因为身染重病辞官在家调养,还是个在官场尚无人所知的小透明。所以对于老人的相问,他也做不了解释。 王献臣对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也有些好奇,只是两人素昧平生,随意搭话已经是失礼,他也不方便多说什么。看着年轻人向他拱手一礼后离开,心里有些在意,却也没有挽留。 为何会在意呢?大概是他看透官场复杂而辞官,自认为超脱凡尘,对方年纪轻轻,却也给他一种与世格格不入之感吧。 有趣、可惜。 曾经自己困于官场,哪怕自诩“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却也与这真实的百姓生活隔了许多距离,接下来他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品味。如此一想,还真有些期待。 这么想着,他迈步走下万年桥,向着胥门内的姑苏城走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