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一百四十四章 孔孟之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四章 孔孟之道 (第3/4页)

加以驳斥。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其著作年代有先有后。崔述断定的少数篇章的“驳杂”。从词义的运用上可反映出的著笔先后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

    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原则。“仁”是的思想核心。

    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是儒家经典之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春秋有,加上,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相同,但是多出和两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二十一篇,也没有和两篇,但是把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篇次也和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和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后来又讲习,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为根据,“采获所安”,另成一论,称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就是用的。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作,遂为定本。

    说完论语,我们再来看看。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四篇,已佚。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和赵岐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述仲尼之意,作七篇。”我们所见的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多出四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