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第十一章 大宋立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大宋立国 (第2/2页)

不止范质一个,受周世宗顾命的大臣也不止范质一个,例如还有王溥,为什么宋太宗不要求王溥为周世宗而死呢?这样的道德双标为什么偏偏施加到范质身上呢?难道只因为范质是个贤臣良相就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吗?宋太宗的逻辑显然说不通,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宋太宗的眼界与胸怀确实难以和宋太祖比肩,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文臣武将,各就各位,北宋政权的机器顺利运转。

    李筠镇守潞州妄自称大很是不服赵匡胤,终是忍耐不住后叛宋燃起战火。并且派出大将儋圭夺取泽州,出其不意杀了泽州刺史张福。同时李筠本想联合北汉,共同抗宋。但北汉仅仅派出了五千兵马,只是先前答应的十分之一。不管是李筠起兵的原因还是北汉对李筠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李筠本人的军事才能和统治能力都可以预见李筠的失败是必然的了。双方大军在长平相遇并展开决战,宋军大获全胜。李筠军被杀万余人,被俘二万余人,主力受到重创。李筠,儋圭退入泽州城,赵匡胤亲自指挥八万多人马围攻泽州城,不日城破。李筠城破后焚火而死,儋圭被俘不降斩杀。赵匡胤根基未稳,为竖权威,下令凡泽州城中李筠旧部一律格杀。一时之间,泽州城中血流成河。之后赵匡胤亲率大军围攻潞州。李筠之子李守节眼见无法对抗,只能开城投降。赵匡胤挟立国之威,马上就平定了李筠之乱。

    不料,不到三月又探知镇守扬州的后周另一重臣李重进又有叛乱之意。并且李重进修书南唐李璟,欲双方联合起兵。但南唐在后周时期就被打怕了,反而将李重进的书信交给了赵匡胤同志,以示自己的清白。赵匡胤一见又欲亲征扬州。赵普劝道:“陛下现是一国之君主,凡事不应亲力亲为。并且扬州兵弱,不值亲征。”最终赵匡胤听从了意见,派出王审琦征战扬州。不知自己有多少实力的李重进在宋军的攻击下,很快城破自刎而死。至此,北宋境内基本无内患,只等向外开疆拓土,争雄天下。

    为对外开战,赵匡胤急需扩大自己直接掌握军队的兵力。潘美也恰时提出了改革兵制,加强禁军的建议。赵匡胤一听,很有道理,真是刚要睡觉,就有人送来了枕头。于是赵匡胤立马实施相关计划。首先拿外镇将军中的最强者符彦开刀。为达到更发了效果,赵匡胤派出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赵光义前去说服符将军。赵光义既是赵匡胤的弟弟,又是符将军的女婿,这个任务当然是轻松完成。此后,朝庭直接掌握的禁军数量达到了十二万人,同时禁军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禁军中被淘汰的部分人员回到了地方。这样的一来一回,朝庭和各镇将领的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各镇将领再无对抗朝庭的实力。

    正当赵匡胤同志忙于整治禁军时,传来了自己母亲杜氏病重的不好消息。并且在杜氏病重期间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宋朝国运的一件大事,就是史称的“金匮之盟”。杜太后认为赵氏皇位应该吸取后周因幼主立位灭国的教训,赵匡胤之后应该传位给光义,光义再传位给光美,光美再传位给德昭。并且要求赵普同志将这一约定记录下来,放在金匮之中保留下来以作凭证。赵匡胤出于孝顺母亲的前提下据说是留下了这一盟约。但是事实上历史上究竟是否有这一盟约的存在,至今还没有确凿的证据给予证明。仅仅是赵普在后期单方面证明有这一盟约的存在,证实了赵光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除了作证的赵普,其他当事人中的赵匡胤,杜太后早已不在人世,从法律上来说赵普的说法是孤证。而赵光义作为接位者,显然不能自证有这一盟约。最最重要的是,赵光义之后的皇位继承者赵光美,赵德昭,赵德芳,全部在赵光义在位期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早早完蛋了,根本没有机会来进行皇位的继承。所以还因为这种种的现象,产生了一个千古疑案“烛影斧声”至今对此历史事件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成为宋太祖在位期间的二件著名事件。杜太后在安排了自认为重要的事项后,崩于慈宁宫,终年六十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