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大宋立国 (第1/2页)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大宋王朝正式建立(对赵匡胤来说那真的是喜气洋洋过大年)改年号为建隆。赵匡胤从后周手中夺得天下,开创了大宋三百余年的基业。从此中原地区日渐稳定,出现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百花齐放,社会获得较大发展的良好局面。赵匡胤年仅34岁就成为宋朝开国之君,而且靠的是自己的不断努力。对其取得的成就只能说一个字-服! 宋朝以赵匡胤曾任宋州节度使而得名。开国尹始,大封群臣。 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 赵匡义-殿前都虞候 范质-宰相 王溥-宰相 赵普-枢密使 陶谷-翰林学士 韩令坤-天平军节度使 石守信-归德军节度使 王审琦-泰宁军节度使 张令铎-镇安军节度使 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 张琼-殿前副都虞候 高怀德-殿前副都点检 李重进,李筠等人仍领旧职。这些人员中位列宰相的范质颇为传奇。宋太宗有一次闲来无事时提起了范质,对近臣说:“宰相中循规蹈矩,重视名声才能、廉洁奉公的,没有能比得上范质的,但是欠世宗一死,真是可惜。”可能范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说应该为先帝而死的宰相。 宋朝取代后周以后,宋太祖赵匡胤知道范质的才能所以仍然任命范质、王溥为宰相。范质在担任宰相的任上继续勤勤恳恳地辅佐赵匡胤,定礼仪、备制度、选贤能,还提拔了赵普等人担任要职,晚年被封为鲁国公。可惜天妒英才,大宋建国4年后的964年,范质就因病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范质去世前告诫他的儿子不要向朝廷请赐谥号,不要刻墓碑。太祖听说此事后,悲痛得几天不上朝同时对范质的高尚品格赞赏不已。 范质死后赵普才被任命为宰相,开始崭露头角并日渐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赵普是赵匡胤在位时最有名的宰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宰相。但是如果范质不是死的太早,宰相的位置也不会很快的轮到赵普头上,也许赵普身上的光环就没那么耀眼了。《宋史·范质传》记载:范质进入朝廷做官,还常常手不释卷,有人体恤他劝他不要这么劳累。范质说:“有擅长相术的人,说我今后位登宰相。如果真是这样,不学习哪来本领处理政事,怎么能为皇帝分忧。”这说明范质不是一个腐儒,他是一直拿宰相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日常行为的。作为宰相的首要责任是施展自己的才能帮助皇帝安邦定国,治理国家,造福黎民百姓,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皇帝是谁,身处哪个朝代又有什么关系呢?范质是一位被埋没在动荡历史中的贤臣良相,他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大,不喜欢历史的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取得的成就也没有同为北宋时期的宰相们例如赵普、范仲淹、寇准那么大,但范质和他们一起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他的高尚品质不亚于这些人,甚至超过了这些人。范质真的该像宋太宗所说的那样为周世宗而死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频繁的阶段,50多年相继更替了5个朝代,平均10年1个,有的朝代只持续3、4年。很多人的一生都经历了这5个朝代,比如范质。皇帝也是和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大臣们有时候今天还同殿为臣、比肩而坐,明天就有可能对别人俯首称臣,甚至有人今天还是你的下属,明天你就得给他跪拜。真是应了那句俗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在这样混乱的时局里,甚至没有一个大臣能够一生只侍奉一个皇帝,也没有一个大臣能够一生只经历一个朝代。试想如果每个朝代的大臣都为这个朝代的灭亡而死,那么大臣岂不是得死绝了,并且一个大臣还得死好几回,一条命哪里够用?不要说是在这样的短命王朝,就是那些国祚百年、几百年的朝代灭亡后,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忠贞不渝、不侍二主呢?况且后周的大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