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第十九章 内外兼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 内外兼修 (第2/2页)

的生命。”陈洪进一听,事实也是如此,于是上朝主动向太宗表示归降之意。主动献出漳泉地二地的图籍、人口、财政等等档案资料,漳泉二地正式纳入宋版图。

    吴越国,从钱镠掌权后首次自立,自称吴越国王。吴越武肃王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吴越开国国君。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境内几无战火,所以吴越国长期以来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为了抵抗海潮侵袭他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钱镠还鼓励人们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对他的评价是正面大于负面。

    钱鏐在内政建设上的主要成就体现于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上。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动员大批劳力,修筑钱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用木桩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石笼固定在江边,形成坚固的海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并且由于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边农田得获灌溉之利。

    钱镠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名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内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称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筑塘以石,自吴越始”。这条捍海古塘,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外加土塘,内筑石堤,费时两个多月,耗资十万九千四百四十缗,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一亿多元。

    此外,钱镠设撩湖军,开浚钱塘湖,得其游览、灌溉两利,又引湖水为涌金池,与运河相通。钱镠还在太湖地区设“撩水军”四部、七八千人,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使得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钱镠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又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十训”即钱鏐临终前向子孙们提出的十条要求,遗训中虽然包含一些目前看来过时的思想,但是大部分内容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武肃王遗训”代代相传,世世因循,一直激励着钱氏后人。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这个家族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宋朝皇帝称“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因而吴越钱氏家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到21世纪,子孙已有数百万之众。且代有名人,如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近今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以及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等,皆为钱镠后裔。

    吴越国统治范围大概在今天的浙江,江苏西南部地区及福建东北地区。自宋朝建立起,就年年向宋朝进贡,实行“亲宋”政策,同时在境内采取“保境安民”的策略,轻易不启战端,故吴越国境内在钱氏统治时期几乎没有战事。

    宋太祖对钱氏政权也多有照顾,礼遇有加。太祖在吴越国主钱俶生病时亲自探视,并且准许钱俶可佩剑上殿,写诏书时可不写名字。封钱俶妻子孙氏为吴越国王妃。二国关系确实非常和睦。公元978年四月,陈洪进归降。钱俶也主动归降,至此吴越境内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纳入宋朝版图。太宗封钱俶为淮南王,各子皆有赏封。钱氏占据两浙地区八十多年,对外采取亲宋政策,对内保境安民,多年未有战事。对东南地区的开发有莫大的贡献。至今在杭州西湖边还有钱王祠纪念这位吴越国的立国之君。出现在宋初的《百家姓》幼儿启蒙读本,更是将钱氏列为百家姓的第二姓,可见老百姓对钱氏统治的认可。

    至太宗初年,宋王朝的版图包括了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及四川地区,可以说最主要的经济活跃地区都已归入宋朝版图之中。此时宋王朝政治清明,权力集中,经济获得长足进步,人口也增加不少,物资储备十分充裕。军事斗争的方向直指北汉及辽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