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第二十章 太宗北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章 太宗北伐 (第1/2页)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的北伐行动,但是就如汉高祖,唐太宗此类英主在北伐过程中几乎也是损兵折将,损失惨重。这恐怕和中国的现实地理位置,南北族群民众,气候环境都有莫大的关系。中国的地势总体是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出兵,总体上是由高冲低,显然更占便宜。同进北方族群民众总体来说身材更为高大,体质更为强健,更适合于征战。南方地区族群身材更偏向于娇小,更适合于脑力劳动的工作。北方地区气候严冷,居民大都以rou食为主,对环境的适应力更为突出。以上的一些客观的因素导致向北征战更为不易。

    北汉位于今天山西境内,主要辖地在太原四周。并且依附于辽国,事实上成为辽国的附国。北汉由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而后汉被后周所灭,所以北汉与后周有世仇。宋朝承接后周而来,导致宋朝与北汉之间一直争端不断。北汉地小人少但也存在了三十多年,也是十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这与北汉的地理位置有关也与宋朝的战略部署有关。太宗即位后,仅留下北汉一国。北伐已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二月,太宗亲率大军北征太原。北汉宗主国的辽国肯定也来凑热闹了,宋军到达白马岭后郭进领兵静候辽军到来。辽军轻敌,首先发起攻击。结果被宋军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主要将领除了耶律沙基本战死。辽国名将耶律色珍率军赶到才救下耶律沙。所以宋辽之间的第一战,宋军大胜。稍后太原城外的北汉军基本被扫平,太原被围。四月,太宗亲临太原,驻军汾水东岸。太宗亲自指挥军队冲锋陷阵,士兵见皇帝亲自上阵那自然是士气大振,奋力攻城。五月初,北汉主刘继元实在是无力支撑下去了,就派出使者李勋带上投降表书,请求归降。太宗大喜,立即诏令允许刘继元投降。第二天,刘继元率领百官出城投降。一律白衣素服,等待被治罪。太宗感到分外高兴,这个令周世宗,太祖也无法打下的地方势力,终于臣服在自己的脚下。太宗对刘继元说道:“你能以百姓为重,归顺我朝,使天下一统,我赦免你的罪过,一起共享荣华富贵。”

    太守随后命令军队开入太原城。没想到刚到城门口,就听到城头一声大喝:“停步!我主虽已归顺,我却不愿投降。愿开城与你们决一死战。”潘美抬头一望,原来是北汉悍将刘继业在城头大喊,不愿归降。太宗听闻后亲自来到太原城下,命令刘继元单独入城,抚慰刘继业归降。刘继元情不得已,只好入城劝降刘继业。刘继业见后汉主亲自来劝降,不得不归降。太宗见刘继业归降非常高兴,称赞他忠勇为国的精神,并解下腰间玉带送给刘继业,以示嘉奖。刘继业何人也?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杨家将的主角-杨老令公杨业。刘继业本是太原人,刘崇立国后在账下为将。因作战勇猛且忠心耿耿,赐姓刘,改名为继业,成为刘崇的义子。现北汉政权灭亡所以太宗命他恢复本姓杨,单名业。随着北汉灭亡,宋朝又得到十州,一军,四十一县的土地。北汉灭亡,使宋朝的国土包涵了整个长江,黄河的广大范围,除了西北地区的党项及北方的辽国,疆域面积确实比太祖时期有大大的扩展。也使太宗自以为非常了不起,打算一鼓作气,攻打辽国,收回幽云十六州地区。

    宋朝降伏了北汉,统一中原,确实可喜可贺。但是攻打北汉,进行了近半年的战争,而且遇到了北汉和辽国的激烈出兵对抗。实际到刘继元归降时,宋兵也是疲乏不堪,粮草消耗已过,武器装备也急需补充。人人盼望太宗能下诏班师回朝,进行休整。更希望赏赐攻打太原有功的将士,然后再来与辽国作战。但太宗自以为亲征,士气高涨,所向无敌,太宗实在是太高估自己的威望和能力了。而且辽国在白马岭被宋军打的大败,所以太宗想当然的认为完全可以挟胜利之威,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于是宋军在太宗的严令下,于五月二十二日从太原出发,征战辽国。与北汉交战已使兵士疲乏不堪,攻下北汉没有任何封赏,更连基本的休息也没有,每个将士几乎没有一点攻辽的积极性。并且军中流传着一种奇怪的气氛,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不久,大军到达金台镇,已是到达辽国的边境。宋军首先发起攻击,由于太宗亲自冲锋,故连连攻下易州及涿州,宋军进驻幽州城南。太宗以宝光寺为临时行宫,准备攻打幽州城(现今大致是北京城的范围)。

    六月二十五日,太宗命大军对幽州城发起攻击,分别从四个方向发起攻击。宋渥攻打城南,崔彦攻打城北,刘遇攻打城东,孟玄哲攻打城西,将幽州城团团围住,奋力攻击。此时幽州最高指挥官是韩德让,是辽景帝时的著名能臣。因此幽州城的防守也是稳如泰山。特别是辽国将领耶律学估机敏过人,在宋军四面围攻幽州城,实在无法进城援助的情况下,竟然想出一计实现了进城增援的目的。

    原来耶律学估灵机一动,通过挖地道的方式将援军带入幽州城。城内辽兵见援军入城,增加了有生力量,士气大振,坚守城池。幽州城固,守将镇定,士气可用,所以辽国虽然兵少,双方仍然打的难分难解。宋军虽然人多且皇帝亲征,但士气日渐低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