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太宗北伐 (第2/2页)
。同时辽景帝见幽州被围,令耶律沙领兵十万来救。辽军在七月一日就逼进幽州城,双方在高梁河(在北京东北方向,目前大致在北京昌平区范围内)边相遇。耶律沙渡河冲击,双方发生混战。一开始,宋军还占上风,辽军渐渐不支,有溃败的苗头。太宗见辽军有溃败之势,亲自带头冲杀。但辽兵突然又有增兵,原来是辽将耶律休格和耶律色珍领兵杀到。二人各领兵二万,及时赶到了高粱河边。但耶律休格让士兵每人各举二个火把,将人数番了一倍。并在夜晚从不同方向向宋军发起攻击。宋军一见辽国援军大增,一时非常惊恐。一时间,宋军陷入三路辽军的攻击之下。而幽州城内的韩德让一见此情,辽国三路大军正和宋军大战,也打开城门,主动出击。此时,宋军反而被辽军四面围住,形势陡然反转。几十万大军发生混战,太宗这个皇帝竞然也无人相顾了。最后宋朝大军是一退再退,先停涿州,再退金台镇,总算稳住了局面。 据说太宗在大军混乱时,虽然躲过辽兵追杀但是腿上还是中了二箭,只身一人南逃,连马也跑没了,最后是坐在一个驴车上南逃脱身的。高粱河大战最终以宋军的战败而告终。高粱河大失败导致大宋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幽云十六州地区还是处在辽国的牢牢控制之下,还是成为大宋政权边防护卫的最大问题。第一次北伐,最终还是功亏一篑,没有完成北伐的既定战略目标。 高粱河之战就是今天想来终是让人觉得十分诡异。最高统帅太宗身中二箭,落得只身南逃。如果真是这样的战况,那些将领,亲卫不得统统砍头?但事实上战后也没有任何人员受到处罚。所以根据其他的一些文献记载认为高梁河之战可能是宋军发生变兵才引发的一场大溃败。 因为太宗赵光义对宋军攻克北汉太原城的大功毫不封赏(充分说明了太宗重利的商人本性,说明在为帝的角度来说还是有缺陷,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又充分说明了此后岁月中太宗在搞经济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原来这都是源于太宗与生俱来的重利本性。),又驱使将士攻打幽州,最终激发兵变,导致了自己受伤,并且和身边亲信连夜逃遁躲避可能的下一步追杀。站在这样一个解释上来看看,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整个事情的经过就觉得这样的解释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五代开始,军队中就一直有着赏军的习气,有功要赏,甚至无功也要赏。士兵基本上是不给钱就哗变,就叛上,什么都敢做。所以为了犒赏军队,平定后蜀后名将王全斌按照惯例放纵士兵劫掠百姓,从而引起蜀川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折腾了好多年都没能彻底平定。 北汉政权赵匡胤打了很多年,士兵死伤无数最终也没有打下。所以平定北汉在北宋初期绝对是一等一的大功劳,比打下后蜀要大得多。然而谁也没想到,平定北汉后赵光义愣是一分钱没发,这自然就引起了士兵们极大的不满。更何况,不发赏就算了,居然还要继续攻打幽州,那可是跟契丹人作战,脑袋要别到裤腰带上过日子的,不给钱谁给你卖命啊。正因此军队中积攒了极深的怨气。 要不要发泄?何时发泄?如何发泄呢?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时机和理由。赵光义得位不正,平日里大家是敢怒不敢言。但如果要撕破脸,这就是最好的攻击目标,赵德昭不是随军参战么?这是正儿八经的太祖长子,更为合理的皇位继承人,而且宽厚待人,拥戴赵德昭取代赵光义,于情于理都没毛病。 何时发难呢?耶律休哥给了这些密谋者一个好契机,他的故布疑阵让宋军人心惶惶,军心更加不稳,士气消沉。大家对赵光义的不满到了一个顶点,此时不反更待何时。于是在高粱河那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一部分士兵悄然发难,赵光义猝不及防被自己人射中大腿两箭,在亲军的拼死护卫下,他险而又险的冲出包围落荒而逃。 叛军也许根本没想杀死赵光义,只打算生擒他,逼他让位于赵德昭,眼看计划失败也只能迅速逃走,以防赵光义秋后算账。我们认为这种推断也许更符合当时的情况。试想,如果赵光义是被敌军所伤,应当是退到附近其他宋军大营赶紧医治才对,怎么可能反常的一个人逃跑,而且谁都不告诉呢? 很明显,宋太宗不清楚当时的具体情况,不知道究竟谁叛变谁没叛变,一旦贸然联系其他将领,很有可能变成自投罗网,所以干脆抛下军队跑的越远越好。如果是这样子的一个推断,整件事情就彻底理顺了。赵光义遭遇了兵变,仅以身免,群龙无首的宋军一阵慌乱,同时在辽军的攻击下才大败于辽军。高粱河一战给赵光义带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至此他不再相信身边的亲人,也不再完全相信军队。 回到开封后,赵光义当月就以帝王之威逼死了赵德昭,实际上赵德昭之死并非是因为赵德昭为士兵请命,请太宗皇帝发攻克北汉的赏钱。而是因为当时那些叛军打的口号,拥戴的人物就是赵德昭,这样的人又怎么还能留在身边呢。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迷雾重重,需要后人努力的去发现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事实到底如何还要大家的进一步思考和发掘和考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