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十三章 名臣荟集 (第1/2页)
张齐贤是宋初非常有名的大臣。后世之人总体评价他是基本正面的:张齐贤容貌丰硕,议论慷慨,有大略,以忠君为己任,留心刑狱,被他救活的人很多。 张齐贤喜欢提奖寒门隽士。他曾举荐隐士种放,使其得受宠待。张齐贤四次在两府、九次在八座(尚书)任职,以三公衔退休,康宁福寿,当时很少有人可与比拟,他晚年致仕后亦自称“四登两府九尚书。也不是牛逼的自我吹捧,人家有这个资格这么说。 赵匡胤对其评价: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太祖皇帝可见对其评价之高,虽发于民间,确也早就认定了张齐贤有宰相之才。赵普对其评价:齐贤素蕴机谋,兼全德义,从来差遣,未尽器能。虑淹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如当重委,必立殊功。齐贤德义,素为乡里所推,而又深知福业,谨择交游,中外卿士,举无出其右者。太宗朝时张齐贤最终官至宰相,位极人臣。 太宗对张齐贤虽说不上言听计从,但在许多大事上确实也听从了张齐贤的意见,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欧阳修(宋朝著名文学家):张齐贤形体魁肥,饮食兼数人,然其为相尝有边功,国朝宰相惟宋琪与齐贤知边事。 张齐贤作为一代名臣也流传下来了相当多的轶事,其中之一是不忘旧恩。张齐贤年轻时,家中贫困,以至于父亲去世无法好好的埋葬。后来有一个河南县吏替他办了丧事安葬了他的父亲,齐贤非常感激他,以兄礼奉事他,即使后来自己显贵了也不变自己的感激之心。 张昭度曾经教他经书,张昭度去世后,张齐贤上表请求追赠他光禄寺丞。他又曾经投靠太子少师李肃家,李肃死后,张齐贤亲自替他办理丧事,逢年过节都要亲自祭祀他。 赵普因而向赵光义推荐齐贤,未被重用,赵普就在皇上面前述说上述事实,说:“陛下如果进用齐贤,那么齐贤今后感恩,更会有过于此。”赵光义非常高兴,于是重用他。 张齐贤还有一件轶事讲的是他“求一醉饱”的故事。张齐贤还是布衣平民时,自己一个人没钱了,最后是穷到没钱住旅店。有一次,有一伙强盗总共有十多人,在旅店里面吃吃喝喝,其他住店的人吓得连跑带躲。张齐贤直接走过去做了个揖,说:“我穷人一个,想和各位一起吃个酒足饭饱,可以么?”强盗们很高兴地说:“秀才你肯委屈自己和大伙儿一起喝酒吃饭,有什么不可以,快请,快请。看看我们都是粗人,还怕你笑话呢。”说完就给他让座一起吃喝。张齐贤说:“做强盗的,不是卑鄙的人,反而都是世上的英雄。我也是一个豪爽的人,各位又何必这么说呢?”说完就拿了个大碗倒酒喝一饮而尽,这样连喝三碗。又拿了个猪肘子,直接用手分成几段嚼着吃,吃得像虎狼一样。这群盗贼看傻了,都嘀咕:“真是个宰相的料子。要不怎么能这样不拘小节呢!改天秀才你管理天下了,要记得我们都是不得已当了强盗啊,但愿能早点交你这样的朋友。”等到张齐贤吃饱喝足后这群盗贼还送了许多值钱的东西给张齐贤。张齐贤也不推辞高兴地都收下了,最后是满载而归。 针对宋太宗对辽征战的意图,张齐贤向太宗进谏道:“现在海内统一,朝野安定无事,关系到皇上忧虑的,难道不是因为河东刚刚平定,驻屯军队太多,幽蓟未被攻下,粮草运输过劳吗?我认为这些不足为虑。自从河东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纳米典吏,都说契丹是从山后转运粮草到河东。据我考虑,契丹能自备军粮而来不是对太原不尽力,然而太原最终被我方占有。是因为契丹军力不足。河东刚刚平定,人心还未安定,岚、宪、忻、代几州没有军营,敌人进攻则田地尽失,敌人侵扰边界则守备为忧。到了国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垒,控制扼守左右边,边防严密,恩信已经实行,民心已经安宁时,敌人还跑到雁门、阳武谷来争夺小利,其后果是他们必败无疑的。圣人行事,一举一动都考虑周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考虑,则契丹不足惧,燕蓟不足取。自古边疆之事难以处理,并非完全因为敌国,而是主要由于边吏侵扰导致的。如果边缘诸营寨抚御得到合适人选,只要加固壁垒挖深沟濠,蓄精养锐,以闲逸自处。我方安宁敌方劳顿,这是李牧之所以为赵所用。所谓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如果这样则边疆宁静,边疆宁静则转运之劳可减,转运减则河北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则田产丰富而蚕绩增加,百姓专心务农积聚粮食,充实边疆的用度。况且敌人的心也是择利避害的,怎么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 我听说以六合之内为家者以天下为心,哪里有以争尺寸之地为事,斗强弱之势而后已的呢?所以圣人先务本而后求末,使国内安定来抵御敌国。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没有不先务根本的啊。尧、舜之治没有别的方法,在于使百姓安定并且为百姓谋利罢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后,则远方之人恭敬到来。陛下爱护百姓,谋利天下之心,真是尧、舜啊。我猜想群臣大多因为纤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术,侵扰穷苦百姓,以为有成。至于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没有看到,听见了像没有听见,招来民怨导致祸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选择通儒,分路采访两浙、江南、荆湖、西川、岭南、河东,凡是以前赋敛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旧例谋利于百姓,使赋税课利都有利于民,可以长久实行,为圣朝立法;除去旧弊,天下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托长吏上告。胆敢照行旧法者,处以重罚。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来感动远方之人,用恩惠来谋利于百姓,则远方之人的归服,可指日而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