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十三章 名臣荟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三章 名臣荟集 (第2/2页)

    张齐贤的此番宏篇大论,把太宗说的是心服口服,连连点头。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听得是头也大了,上面的话语概括起来用一句话简单来表述就是不要急着和辽国打了,先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做好再说了。太宗此时才真正放下了想要收回幽州的急迫心情。

    太宗朝时的另一名臣李昉同样主张对辽缓和关系。他主张与辽国修好,弭兵息民。李昉也多次劝谏太宗不要急于和辽开展战争,要等有利时机到来才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正是张齐贤,李昉等人的不断劝谏才使太宗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想收回幽州地区。

    太宗在位期间,无论在经济建设,对外贸易,科举考试,内政治理等等方面应该说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就是对外用兵方面实在是有所欠缺,导致了宋初几次大战的失利,也为终宋一世留下了巨大隐患。

    ***在看《宋史·太宗本纪》中描述高梁河战役时,在旁边批注道:“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意思是说,宋太宗对行军打仗根本不了解,高梁河血战前,官兵已征战数月,收复了北汉,此时全军高度疲惫,给养也出现了问题,急需要休整,可是,赵光义头脑发热,非得要趁热打铁,结果导致惨败。***在读到“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甲午,班师”这句话时,又批注道:“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这里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说赵光义除了不会用兵,也不善总结,不知道总结辽兵的战术特点,不知道掌握辽兵打仗的套路,屡犯同样的错误,结果被契丹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在后来的雍熙北伐中,赵光义也没有吸取高梁河战役失败的教训,结果再一次大败。***在看《宋史》中关于雍熙北伐的记载时,再次批注道:“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从***的评价可以知道,太宗的军事才能实在不及太祖。如果不是张齐贤,李昉等人的及时劝谏,太宗在军事上的失利肯定还会更大,对宋朝的不良影响肯定也会更大。

    名臣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在后周时期及宋初都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可谓是风光无限。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柴荣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

    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宋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后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奉命直学士院。

    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改授中书侍郎。雍熙北伐失利时,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东,征发百姓参军,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为兵。李昉等相继对赵光义说:“近来分派使者征发河南、河东四十多郡的百姓作为边境守备,是不得已的举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贯从事农业,不知战事,一旦征集起来,必然会导致动乱,如果百姓因此啸聚山林作乱,朝廷还必须剪除消灭。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扰,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况且到了春季,此举妨碍农业耕作。陛下如果认为诏令已颁布,难以反悔,就应当再派使臣,严加戒令,所到之处少征发百姓,如果百姓情绪不安,就应该延缓此事,密令使者见机行事,才能免除后患。”太宗表示赞许,并采纳了李昉的意见。

    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应对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丧事,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官员上下之间也就是帝王的好恶及一念之间而已。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卧疾数日后,李昉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