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 骨rou相残 (第1/2页)
太宗在李昉、张齐贤,田锡等大臣的劝说下,也意识到攻击辽国收回幽云地区的时机还未成熟。最终暂时放弃了攻辽的想法。将主要的精力转移到了稳定自己地位的方面。 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太祖之子,德昭之弟,兴元府尹赵德芳突然死在自己的府中。死因非常奇怪,据说是吃东西不小心把自己吃死了。这个说法实在无法让众人信服,看来古代人和现代人的骗人借口都是差不多的。太宗听到这个信息后,诏赠为中书令,追封为齐王。回想起当初太宗驾崩时,宋皇后让王继恩召进宫的人是赵德芳,但来的是赵光义。现在赵德芳突然死去,可想而知人们会怎么想。这个赵德芳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什么名气的,而且是年纪轻轻就突然死去。但在杨家将的文学小说中则是变成了八贤王,威风凛凛足智多谋,可见真实的历史和小说的演义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赵德昭自杀了,随后赵德芳也突然以这么一种奇怪的方式也死亡了。还有一个亲弟弟赵廷美同志当然成为了太宗要重点关照的对象了,因为他也是有皇位继承权的。太宗即位后就封赵廷美为齐王,后又晋封为秦王。并由赵廷美担任开封府尹,主管京城的政务。大家看到这一安排,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太祖在位时,就是安排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而且根据杜氏的要求,皇位的安排就是由宋太祖伟位给赵光义,赵光义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给德昭、德芳。所以太宗的安排,是在向世人表明,他的继位是完全按照太祖的意思进行的,他本人的即位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不存在篡位的嫌疑。 太宗继位后赵廷美表现的是小心谨慎,收敛锋芒。努力不给太宗留下口实,以方便收拾自己。但是太宗一心想收拾你,还会找不到借口?但是自己出面处理赵廷美又显得太明显了。太宗急切需要一个人来出面收拾赵廷美。太宗的这个行为完全就是那种“既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心态。谁适合来做这个事呢?太宗思索良久,一个人的名字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脑中,那就是已罢相的赵普同志。所以太宗立马召见赵普,与他商讨秦王赵廷美被人告发阴谋可能发动叛乱的事。赵普曾经和赵光义斗的非常严重,阻止赵光义封王,反对赵光义即位。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二人见面那是亲热的不得了。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真是至理名言!这个话来形容赵普同志和赵光义同志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太宗一见到赵普同志,亲热的拉住赵普的手说:“现在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阴谋作乱,这件事关系重大,别人我都信不过,您是开国元勋,办事果断刚正,所以今天请你来商议,该怎么处理才好?”赵普一听,心中大喜,心想:“机会终于来了,我可是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于是连忙说道:“臣愿亲自来办理此事,只要陛下相信我,臣一定查清事实,公正处理。”太宗赵普二人一拍即合,那就把事情整起来吧。秦王赵廷美的命运在这一该就已经定了。赵普回家后,马上就写了一份奏章,说明了自己在太祖时期曾亲自参加了太后遗命,并亲笔写下了遗命内容及及太祖的誓言。后来曾有人陷害臣,因为臣在外地所以上表自辩,太祖皇帝亲手把臣的表章封起,也放在太后顾命的那个金匮里面。太宗令人取来金匮果然有誓书及赵普的诉表。这下太宗继位正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赵普也得到了太宗的重用,任命他为梁国公,并由赵普负责处理赵廷美阴谋作乱的事。所谓的金匮之盟,到目前为止可以知道所有内容都是由赵普一人所写。此外,再没有第三人可以证实此事件的真实性。为什么太祖又要把所谓的赵普诉表放到金匮之中,按照常理来说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完全有可能存在赵普与太宗二人为自己的目的进行作假的可能性。二人各取所需,太宗有了继位正统的证据,赵普有了自己是忠臣的证据,岂不是皆大欢喜? 第二年又有人密告太宗,赵廷美将在太宗游赏金明池时作乱谋反。太宗就以此借口,罢除了赵廷美开封府尹的职务,改命为西京留守,陈从信,刘知信,皇甫继明,王荣等人都受到牵连。当时的宰相卢多逊也与赵廷美交往甚多。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