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十章 君臣共治 (第2/2页)
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太宗即位第一年,就下诏:“群臣有论次评定朝政是非的,应立即引对。”也就是太宗对臣子的建议还是非常重视的,愿意听到臣子的声音,愿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太宗的加强皇权,也是在听到臣子不同的声音后才作出的决断。太宗在位的第四年,即公元979年,准备亲征北汉,攻打太原。太宗先问询曹彬,我们现在攻打太原,可以吗?曹彬答道,现在我们兵强马壮,人心向齐,如果讨伐太原,肯定势如破竹。太宗于是决定攻打太原。但是宰相薛居正提出反对意见,太原依靠辽国的支援,以前几次讨伐都没有大的收获,还是不要轻易出兵。太宗听了之后也不生气,仅仅是回答道:“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可以攻打太原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太原攻下后,太宗本想一鼓作气进攻辽国的幽云地区,但命令下达后,各路军队却迟迟未到。太宗盛怒之下欲处罚相关将领。赵延溥进言道:“大军未动,先斩将士,恐怕到时候,众将士都不肯尽力杀敌。陛下还是请三思啊。”太宗听从意见,事后还奖赏了赵延溥。事实上也是因为太宗在攻下太原后未及时行赏将士,导致士气低落,才会发生高粱河大败,太宗只身南归才脱身的严重后果。甚至有人认为,高粱河之败本就是宋军兵变的结果。如果当时太宗不但不赏赐将士,而且还斩杀军士的话,可能产生的后果会更恶劣。太宗本人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都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在国内的统治方面,太宗为了进一步了解民间的基本情况,太宗下诏命令:天下幕职,州县官上疏言事,凡有关民俗的利陋优劣,政令的适当与否,都可以一并从本州用驿传送到京师,上报朝廷。太宗的这个诏令改变了原先上书朝庭的级别问题,原来只有转运使以及知州,通判才能直接向朝庭上书的级别要求。现在的上书级别往下调,州县级官员也能直接上书了。显然这一诏令改变了上书的数量,拓宽了言路,使上层统治者更能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 太宗此人虽然生性多疑,但也广开言路,曾经感慨的对大臣说道:“自本朝立国以来,君臣同心,臣子勇于劝谏,皇兄善于纳谏,以至大宋国力日盛,我怎么能不继承这一良好的制度。如果君臣之间不能充分的沟通,皇上不能充分的听取意见,那么即使有最有才能的大臣,也无法施展他的才能。”正是由于太宗的善于纳谏,后来甚至出现了平民直接上书皇帝的事情发生。据史记载,公元984年八月的一天,有一平民布衣也直接向皇帝上书献计。太宗还真正的认真看了相关的上书内容,一个平民对国家大事能有多少的见解。所述之事当然是胡言乱语的成份多,当时太宗的评价是所言狂狷。但是太宗看完后还是对臣子说道:“布衣所述之事,大多不知道朝庭的实际情况,所说的事情也都没有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我想达到的目的是下情能直通朝庭,不让社会基层的情况不能上述朝庭,所以有些上书虽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还是愿意看一看。也能容忍他们的一些说法。”可见的太宗的胸怀还是广阔的,也算得上是一个明君吧。为此,太宗时期也使朝庭出现了一大批敢于讲话,甚至敢于当面顶撞太宗,直言不讳的大臣。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左拾遗田锡,左正言谢泌,张齐贤,枢密直学士寇准,宰相吕蒙正,吕端等人。这些人大都敢于直谏,太宗也能虚心的采纳他们的意见,嘉奖他们敢于直谏的精神。比如左正言谢泌曾上奏折,评论时政得失,太宗嘉奖他的忠心,不但升了他的官还奖赏三十万钱。 早期张齐贤还是布衣时就向太祖进献治国大计十条的张齐贤,不但对太祖直谏,对太宗也屡屡进谏。公元980年太宗高粱河一战,大败而归。太宗虽然当时是只身而跑,弄了个牛车还是驴车南跑一百多里才安全脱身。但对收复幽云之地还是念念不忘。日常言行当然也表现的十分明显。所以当时的朝中,许多大臣就顺着太宗的心意。多次上奏折,请求太宗再次出兵收复幽云地区。但就是张齐贤上奏折反对再次攻辽。其上奏折分析道:现在海内统一,朝野安定无事,关系到皇上忧虑的,难道不是因为河东刚刚平定,驻屯军队太多,幽蓟未被攻下,粮草运输过劳吗?我认为这些不足为虑。自从河东平定,我任知忻州,捕捉到契丹纳米典吏,都说契丹是从山后转运粮草到河东。据我考虑,契丹能自备军粮,则是对于太原不是不尽力,然而太原最终被我方占有,是因为契丹军力不足。河东刚刚平定,人心还未安定,岚、宪、忻、代几州没有军营,敌人进攻则田地尽失,敌人侵扰边界则守备为忧。到了国家扼守要害地方,增加壁垒,控制扼守左右边,边防严密,恩信已经实行,民心已经安宁时,敌人还跑到雁门、阳武谷来争夺小利,其后果是他们的智力能料知的。圣人行事,一举一动都考虑周到,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如果慎重考虑,则契丹不足吞,燕蓟不足取。 自古边疆之事难以处理,并非完全因为敌国,也大多由于边吏侵扰导致的。如果边缘诸营寨抚御得到合适人选,只要加固壁垒挖深沟濠,蓄精养锐,以闲逸自处,我方安宁敌方劳顿,这是李牧之所以为赵所用。所谓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如果这样则边疆宁静,边疆宁静则转运之劳可减,转运减则河北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则田产丰富而蚕绩增加,百姓专心务农积聚粮食,充实边疆的用度。况且敌人的心也是择利避害的,怎么肯跑到必死之地去作寇呢? 我听说以六合之内为家者以天下为心,哪里有以争尺寸之地为事,斗强弱之势而后已的呢?所以圣人先务本而后求末,使国内安定来抵御敌国。百姓是本,土地是末。五帝先王,没有不先务根本的啊。尧、舜之治没有别的方法,在于使百姓安定并且为百姓谋利罢了。百姓安定且有利后,则远方之人恭敬到来。陛下爱护百姓,谋利天下之心,真是尧、舜啊。我猜想群臣大多因为纤微的利益,任用克下之术,侵扰穷苦百姓,以为有成。至于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像没有看到,听见了像没有听见,招来民怨导致祸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慎重选择通儒,分路采访两浙、江南、荆湖、西川、岭南、河东,凡是以前赋敛苛重的地方,予以改正,因循旧例谋利于百姓,使赋税课利都有利于民,可以长久实行,为圣朝立法;除去旧弊,天下诸州有不方便百姓的,委托长吏上告。胆敢照行旧法者,处以重罚。使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心意,感戴陛下的恩惠,用德政来感动远方之人,用恩惠来谋利于百姓,则远方之人的归服,可指日而待。太宗,一听还是很有道理的。再次攻辽的心意也就暂时放在一边,主要心思放在内政治理上,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