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十三章 宋时高考 (第2/2页)
一样。”寇准在宋太宗朝群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搞的鬼,心中忿忿不平。淳化二年(991年)春,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则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宋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宋太宗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寇准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天,寇准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唆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准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准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准了,寇准去青州后,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准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相当于检察长)。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宋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宋太祖驾崩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宋太宗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宋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宋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宋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宋太宗。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准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京?”宋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也是知道自己是做错了的。接着宋太宗便向寇准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准已猜到宋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太宗的问题。 寇准说:“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宋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怎么样?”寇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自行决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一听这话就知道太宗的肚量实在不太大,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的气量不如品蒙正啊)”寇准一听太宗这么说确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宋太宗更加依重寇准,简直是一刻也离不开他了。一次有人给宋太宗进献了一个宝物:一个通天犀,宋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如果放到今天,相当于最高领导人送了东西给你,真要这样不是可以吹一辈子了。今天的许多达官贵人特别是公司老板,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通常就是挂上一大幅和领导人合影的照片。那已经是自己觉得非常了不起非常自豪的事情了,寇准那可是得到和皇帝同样的东西,一人一份,而且他是独一份。只能一个字来形容这份独特,由你们大家来形容吧。 寇准在太宗朝时就已经非常有名。使寇准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更是在宋真宗时期。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中寇准发挥的巨大作用。对辽战争中,寇准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最终以夺取幽燕数州为目标。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这当然也是太宗时期采用开科取士的方式为真宗时期留下的真正人才,寇准的作用甚至影响了宋朝历史的走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