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十五章 重文藏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十五章 重文藏典 (第2/2页)

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故事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杂传记的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该书。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到其中的一篇去仔细的看一看。

    《太平广记》的分类,的确便于检查,也很有研究的价值。书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故事的主流。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故事,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书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共计七十卷,又排在全书的开头,可以看出唐五代故事题材的重点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学术的一种倾向。

    宋初的故事还保留着这种风气。但是《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讲精怪的《东阳夜怪录》、讲龙女的《灵应传》,都收在杂传记类,按类别在短时间内就不容易找到。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传奇称作“杂传记”,还没有用“传奇”这一名称。

    《太平广记》对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宋代以后,话本、曲艺、戏剧的编者,都从《太平广记》里选取素材,把许多著名故事加以改编。例如演张生、崔莺莺故事的《西厢记》,有各种不同的剧本,这个故事差不多已经家喻户晓了,可是最早保存在《太平广记》里的它的素材《莺莺传》,却很少人知道。《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宝藏,很值得阅读。著名学者周树人也对此推崇不已。

    《文苑英华》是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古代诗文总集,属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九。可谓卷帙浩繁。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做过一次删繁补缺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已经无法确定是否刊刻。南渡以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但质量还是很差。所以,周必大在告老辞官以后不得不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订才刊行。。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四大书其中就有三部是在太宗时期完成的,确实了不起。

    太宗每天必看《太平御览》三卷。古时候的书是贴成长卷,一卷一卷地卷起来保存的。三卷书是有一定分量的。他偶尔因为事务太忙而未日读三卷,过后一定要补上。一年过去,他把卷帙浩繁的《太平御览》认真地通读了一遍。当时,一些大臣见他夙兴夜寐,潜心苦读,都劝他不要用功太过,以免有伤身体。他说:“开卷有益,我不知道读书有什么辛劳。”对于太宗的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后人怎能不佩服。试想有几人能做到如此认真的地步?何况,太宗作为一国之君主,每天勤于政事还能如此学习,实在令人敬佩。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匡义,不仅自身注重学习文史,研究经义,在家教方面也以身作则,提倡在全国上至大臣勋贵,下至平民百姓,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令武臣之家也必须教子弟读书,以便知道治国的道理。宰相赵普平时熟读精研《论语》,运用自如,临事得力,学以致用,辅佐宋太祖谋划政治军事大计,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重申“作相须读书人”。由此,天下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书风气笼罩朝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