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下六章 心系苍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下六章 心系苍生 (第1/2页)

    太宗也是一位真正的心系苍生,为民考虑的好皇帝。特别是他为解百姓病苦,令医官采集成方,编成《太平圣惠方》一百卷颁行天下,单单从从这件事情上来说,宋太宗确实是一位为百姓着想的好皇帝。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太宗确是一位好皇帝。

    中国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有400多位,有多少位能如太宗这样,亲自命令医官采集医方,颁行天下的?就凭这一点,太宗就值得后人永远的纪念和尊重。

    《太平圣惠方》为医方书,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王怀隐、王祐等奉敕编写即是奉太宗之命编写而成。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淳化三年(992年),历时14年编成。本书为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最大的官修方书,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包括宋太宗赵光义亲自收集千余首医方,及太平兴国三年诏医官院所献经验方万余首,经校勘类编而成。共分1670门。

    首叙脉法、处方用药,以下分述五脏病证、伤寒、时气、热病、内、外、骨伤、金创、妇、儿各科诸病病因证治,及神仙、丹药、药酒、食治、补益、针灸等内容。每方列主治、药物及炮制、剂量、服法、禁忌等。其伤寒、杂病部分,尚保存宋代政府校正医书局校正以前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原貌,即所谓“淳化本《伤寒论》”,足资研究者参考。

    其他临床各科亦多有阐发,如外科辨别痈疽之五善、七恶,为后世树立规范;

    儿科论急、慢惊风,为儿科著作中最早所见;眼科所载针拨内障术之全过程与注意事项,较《外台秘要》更为切实详尽。

    本书是继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后由政府颁行的又一部大型方书。详尽地记录了北宋之前方书及当时民间的医方,对中医方剂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医学理论方面也有颇多论述和阐发。本书对整理和研究中医药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作为宋以前医方集成之宏著,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广为征引。还流传到朝鲜、日本,成书于朝鲜李朝初期的《乡药集成方》,即大量引用本书。

    太宗还对史书的编修也非常重视。对佛教采取奉佛但不迷信的态度。总体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根本。太宗在位期间,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崇尚文治,使宋朝的文化事业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同进宋太宗自己勤奋读书的精神,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大规模的修书行为,完全值得后人永远的追忆。太宗不但进行了大规模的修书行为,更是在国家制度方面切实保障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太宗这个文化达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及保存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拥有了书籍,也就占有了引导思想的工具。领会书中的道理,也就获得了治理教导民众的最有力武器。千年治乱的大道,都在书中了。一个帝王能有这样的认识,不是明君那是什么呢?

    宋初仍然沿袭了唐代的制度,设立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称为三馆。经过太宗的努力,在其即位后三年,三馆的藏书就从太祖时期的一千多卷增加到八万多卷。但是唐朝之后经过安史之乱及唐末的战乱,官府藏书散失殆尽,仅剩下残书数千卷,不及开元时十分之一。五代兵戈连年,岁无宁日。虽然有几个皇帝在主观上也想收集图书,发展文化事业,并曾屡下诏旨要求全国的相关机构努力收集各类书籍;但在全国分裂、政局动荡、经济调敝的情况下,没有多少效果。五代时期,政权林立,号令不出百里。基本上从今天的地理范围来说,一个皇帝大概也就管理了几个省的位置。出了这几个省,没人听皇帝的话。所以活命都难的时候,谁还会听皇帝去收集什么书籍了。到了太祖建立宋朝,地理范围大大增加,客观上皇帝的政令施行的范围也大大增加,对于收集大范围内的书籍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在追求大一统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统一的政权才能在一些大事上步调一致取得更大的成果。北宋王朝初期的太祖及太宗为了巩固其政权,非常注意发展文化教育,所以对收集、整理、收集、出版图书十分重视。在北宋政权建立之初的建隆年间,承五代之敝,一切因陋就简。三馆馆舍在大内右长庆门东北角,这几十间小屋还是四五十年前后梁时所草创,狭窄破旧,甚至不能蔽挡风雨。旁边还住一些卫士、马廄,朝タ喧杂,简直吵闹得不能安静办公。三馆馆舍内面的藏书残破,数量也很少,仅仅只有几千卷。但太祖时开始就对书籍收集非常上心,太宗赵匡义对读书那是更感兴趣,自己每晚要读书三卷始就寝。他对臣下说:“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敗,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所以对书籍的收集当然更是放在心上了。

    在他即位的次年ー一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他到三馆看了看说:“三馆这样简陋怎么能行呢?”当天就下令相关主管部门,测量左升龙门东北车府地为三馆的建设用地。这次改建令内臣督办,并且开工后就日夜兼作,其规模栋宇皆太宗亲所规划,所以三錧更为壮丽。开工后,赵国义再次临视,劳赐工卒,又命令作园圃,种植树木花卉,引金水河水灌注园中;西序开一便门通乾元殿。工程进行得很快。太平兴国三年春,新馆建成,赐名崇文院,此后三錧就改名为崇文院。崇文院的东廊作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经史子集为史馆书库。三馆都整体迁移到崇文院了。公元988年(端拱元年)5月,太宗又下诏置秘阁于崇文院的中堂但当时并没有马上动工建筑。到公元992年(淳化三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