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下六章 心系苍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下六章 心系苍生 (第2/2页)

5月,オ开始正式修造秘阁。同年8月建成,内诸司的舍屋,惟秘阁最为雄伟。太宗还亲自题写了秘阁二字作为匾额。9月赵匡义亲临秘阁见群书整齐,喜形于色,对侍臣说:“自丧乱以来,图书散失,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募,现在方达到数万卷,千古治乱的道理,尽在其中了。”秘阁收藏的奇书秘籍,一部分是“禁中之籍”,即皇帝的御制诗文著作,以及御书的字或制作的图。一部分是从史馆分出的天文、占候、谶纬、方术、兵法等图书。崇文院图书的数量增长得很快。从建隆初年几千余卷,到开定仅仅十年左右时间,就有正副本图书四万多卷。又过十年左右,到太平兴国年间就达到八万多卷。在开国后仅二十年,收集的图书增长七八倍,刚好达到唐开元时的藏书数。这一巨大的成绩,和太祖特别是太宗及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是分不开的。

    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宋初收集的图书就从几千卷达到了八万多卷,这是怎么做到的?正是应了那句话,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太祖和太宗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对那些割据政权的书籍极力保护,派人负责运送到开封。公元963年(乾德元年)平定荆南,收其图书以充实三馆。公元965年(乾徳三年)平蜀时,特派右拾遗孙途吉前往收集图籍,得书一万三千卷。公元983年(开宝八年)冬平江南,明年春,派遣太子洗马吕危祥,到金陵去收其书籍,得书二万余卷,悉送史馆。两浙钱鏐来朝时,又尽收其图书。这样,三馆的书就初具规模了。但是北宋充实官府藏书除了没收江南诸国的图书外,更主要的是向民间收集、购求散亡或奖励献书,或借本传写。如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专门派遣裴愈出使江南、两浙诸州,寻访图书。甚至连当时人所写的著作也很重视。如睢阳赵邻九家有遗稿,即遣直史馆钱熙访之,得ー百ー十余卷,赐其家钱十万。北宋悬赏征书或奖励献书的办法很具体,具体的做法是令三馆根据唐开元《四部书目》,查对馆藏图书,开列所缺书名榜示于待漏院。

    凡吏民来献榜示以外的图书,只要三馆所无的一律收藏。当时规定,每一卷书赐绢一匹或钱一千文,达到三百卷的并赏以官职。另外,三馆就藏书之家“借本传写”,抄毕归还原书,这个数字更是不少。只要皇帝真心实意想做的事,那是没有做不成的。当然,只要是皇帝确实要你完蛋的,肯定你也得完蛋。

    馆阁工作人员的职务一般是整理编目、校勘钞录、编纂修撰。北宋对校刊十分重视,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版本,在淳化五年已经校过一次,仍有讹误;成平中又命陈尧佐等复校《史记》,再加刊正,至景德元年始校毕;又命刁行等复校《汉书》和《后汉书》。天圣二年诏宋绶等校勘《南北史》、《隋书》,至景祐元年又命宋祁等复校。嘉祐四年八月,命孟恂、曾巩等编校宋、齐、梁、陈等七史;孟恂等提出;“陈、梁等书只有馆藏一种版本,不足据为定论,请从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征集众本,オ能进行校勘工作。”直到七年冬天,等各种不同的版本收集齐备,然后校正讹,遂为完书。宋人对书籍的校勘十分认真负责,一般要校两次,有的要校三至四次。定有课程,每天要校二十ー页;破校改之字不能以墨漫去,只准以红笔圈定,旁注改正之字,并于卷末署校者姓名,以加强责任,保证质量。三馆秘阁之外,太清楼、龙图阁、天章阁、清景殿、宝和殿也有藏书,这些图书大多是从馆阁抄出的副本。分散存书,以免遇有损失无法挽救,也便于皇帝在禁苑就近观览,所以馆阁中常有大批人抄书。成平三年,令三馆抄写四部各本,一送后苑太清楼,一送禁中龙图阁。嘉祐中令校勘官八人,书更一百人抄写昭文馆书达一年之久。所以在大中祥符八年三遭受火灾,藏书全部烧为灰烬,于是再从禁苑所藏的副本抄配齐备,没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宋初的太宗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及传承确实贡献巨大。

    北宋号称以文治国,所以对在三馆任职的文化人也很重视。称馆阁是聚天下贤馆,长育成就之地,是国家储才之所。皇帝举行的后苑赏花等游宴,准许馆阁人员参加;每有书画之类的赏赐,也分给三馆人员,上已、重阳节还专门在瑞圣园赐宴,给予一定的荣誉。但具体工作人员如果仅仅是校编书籍的低层工作人员,则是无权无势,俸薪也很低。比如著名的词人秦少游曾为黄本校勘,所以当时是甚贫,居东华门之堆垛场,也就是货场里。春日作诗送钱穆父云:“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穆父看了就送给他两石大米。虽然馆阁基本属于清水衙门,但精神食粮却很丰富,很多有才华的人还是愿意进入馆阁工作。同时三錧工作人员容易接近皇帝,提拔重用的机会也比较多,所以一般想升官的人对此工作也是趋之若鹜的。甚至得到批准进馆阁读书的人,在当时的人看来也是一种很大的光荣。三馆以它丰富的藏书在推动北宋学术文化发展上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北宋花了一百五六十年工夫收集整理的图书,到靖康年间金兵攻破开封后,几本上是全部散失,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靖康之耻也是毁灭性的打击。不但书画图集捆载北去,连国子监的印板也用大车装走。金兵撤离后,未运完的秘阁珍贵图书泥中,遍地皆是;至于在途中散失毁灭的更无法计算。开封私家藏书也大都化为乌有,这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损失。我们爱好和平,更要有能力捍卫和平,否则一切的努力换来的只能是强盗的觊觎和更大的灾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