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十三章 一波三折立太子 (第1/2页)
但是站在普通大众的视角去看待宋太宗,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宋太宗在位期间,尽心尽力,也是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努力,完全称的上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公元997年,太宗因高粱河之战留下的箭伤又一次发作,并且因太宗年事渐高,竟有不支之象。纵观太宗当政时的所作所为,除了军事上时运不佳碰到辽,西夏二个硬碴子确实没有大的作为,其他方面也还是可圈可点。太宗在位期间通过科举考试,提拔了一大批有为官员。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共用过九人为相,他们是薛居正、沈伦、卢多逊、赵普、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和吕端,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科举走上宰相之位。其中赵普、李昉和吕蒙正两次任相。薛居正与沈伦是太祖朝的旧相,太宗前期忙于巩固帝位,留用他们有利于消除舆论的非议。不过太宗一即位还是增补了卢多逊为相,他协助太宗夺位有功,太宗既要酬谢他,还要让他在相权中发挥关键作用。除了以上位极人臣的宰相之外,著名的张齐贤,寇准等人也在太宗时期担任重要职位,上述名臣都为宋朝的良性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寇准,吕端二人在历史的重要关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太宗在位期间,立帝国继承人一事实在是多有变数。先行所立太子赵元佐为人不错,但最终脑袋出了问题。纵火烧自己的住处,太宗大怒之下当然让他靠边站了。心中喜欢的赵元僖不幸突发疾病,在公元992年十一月就比太宗先一步离开了人世。种种情况发生后太宗三子赵元侃怎么也想不到皇帝之位,自己也会有机会去争一争。太宗共有九子,赵元侃是第三子,前二位一疯一死后,赵无侃也就理所当然有机会去争一争皇位了。但赵无侃本人生性淡泊,本来并不是太宗眼里的合格人选。可是太宗儿子虽多,其他人确实还不如赵元侃。所以我们说实在是没办法,只能是劣中择优,俗话说的那样,“矮子里面挑高个”。太子之位还是落到了赵元侃的头上。也是赵元侃的福气,当时的二大名臣,吕端和寇准也是全力拥护赵元侃成为太子的。其他人比如李皇后及王继恩等人可是有另外想法的了。在各方势力的斗争下,赵元侃的太子之位真的是步步惊心。 太宗想立赵元侃为太子时,心中还是不太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所以就要把责任推一推,首先就问了寇准相关的事宜。怎么回事呢?如果真的要立赵元侃为太子,那肯定要找些重臣保驾护航啊,确保这个国家不会因赵元侃成为皇帝而发生动乱。那么寻找哪些大臣来辅助赵元侃呢太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寇准同志。所以此时的太宗认为是时候叫寇准回来了。 淳化五年(994年),被下放青州10个月后,太宗终于把寇准重新召了回来。南宋著名历史学家李焘,记录下了这君臣二人久别重逢的全过程。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寇准刚刚返回开封城,赵光义就迫不及待运地召见了他。见到皇帝后,寇准还没来得及行君臣大礼,就见太宗撩起衣服露出了当年的伤指给寇准看,并语重心长地说道:“卿来何缓!”根据上下文咱们知道,太宗所谓的“卿来何缓”,实际上是一种抱怨,那意思就是:“你看呀,我都伤成这样了,你怎么才来!”在这种抱怨背后,则是皇帝一种溢于言表的盼望和欢喜--你终于来了,朕终于等到你了……可见太宗对寇准的喜欢之情真是不说自明。对比皇帝的喜悦之情,寇准的表现则淡定得多,但见他撩衣跪地慢慢地说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寇准要告诉皇帝,根据宋朝制度,地方官员是不能擅自京的,你没有召见我,我就没有办法来。 当然了皇帝一点儿也不傻,在寇准这句合情合理的解释背后,赵光一定能够听出这里面的潜台词--当时把我下放地方的人,不正是陛下您吗?这就是寇准,即使被下放到了地方,他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死寂准也是那块茅坑里的臭石头,又臭又硬。算了对于寇准的这种怨气,太宗也没有斤斤计较,因为他把寇准叫是有更重要的大事需要商量,而这件大事就是--立太子。 史书记载,在寒暄了一会儿后,太宗直奔主题,他开门见山地问寇准道“诸位皇子之中,谁可以托付皇位,继承大统”要知道立储之事非同小可,寇准焉能不知。这些年为了争这个太子位,宋太宗也处理了不少人,这些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至今都没干。因此使像寇准这样的肱骨之臣,在这个问题上他也要婉转诉说,才能回避那些无妄之灾。面对太宗的询问,寇准第一次采用了迂回的说辞,他慢慢地对太宗说道“陛下为天下选择君主,这件事情不能听后妃的,也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