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四十三章 一波三折立太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十三章 一波三折立太子 (第2/2页)

能听宦官的,更不能听大臣的。您应当自己决定,这样才能选择一个符合天下人期望的太子。”史书记载是这样的,陛下诚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说实话寇准的这番说辞,看似是一堆废话,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寇准的思想非常统一,他的意思就一句话:“请您自己定夺,不要去问别人!”史料记载,听完寇准的这番话后,太宗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上俯首久之)他随后轰走了身边所有的人,最后对大殿之中唯一剩下的寇准小声说道:“朕欲立赵元侃,可乎”对于这个问题,寇准继续不表明态度;“非臣所知也。”这个意思是说,这种事情你自己定夺就好了,不要再跟我商量了。看到这里有人就会质疑了,寇准这句话不是在推卸责任吗他也算是一个肱骨之臣吗实际上,寇准的这个回答显示了他的绝高才智,更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答案。这话的意思是,我不参与这个太子人选的讨论,但是对于这个人选,我也绝不反对。这才是寇准这句“非臣所知也”真正的含义。就这样,在这种表面含糊其词、背后却清清楚楚的赞同声中,大宋王朝的下一任皇帝,就此搞定。试想如果寇准在太宗面前有一丝丝反对的声音,历史上的真宗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即使存在也不可能是赵侃了。所以说寇准成为了赵侃的贵人,理所当然也成为了后期宋真宗执政时非常信任的一个人。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十八日,太宗昭告天下,册封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其名为赵恒,并大赦天下。此次册封为太子后,赵光义终于舒了一口气,对于他而言在经过了无数嗜血的搏杀后,宋朝的皇位制度顺利回归到了“父死子继”的传统中,他也终于摆脱了“斧声烛影”带来的历史阴影。

    然而一家欢喜一家愁。飞黄腾达的背后势必就要得罪不少人。这不赵恒刚刚举行完太子仪式,只是骑着马在城里转了一圈,就有人看他不顺眼”准备把他拉下马了。这个准备拉太子下马、死活看赵恒不顺眼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先前还非常高兴,一瞬间就满脸怒视的大宋皇帝--赵光义。没错就是他亲老子!原来当太子举行完册封仪式后,开封百姓看见太子骑在马上气宇轩品的模样后,大家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大家口碑相传,说赵恒是真社稷之主也。当这些话传到这个老皇帝耳朵里后太宗直接就急眼了,他把寇准叫来势头盖脸就是一句:“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说句实话,太宗皇帝之所以产生这种妒忌心理,也完全合情合理。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英明伟大的君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至死都不放权!比如刘邦、刘彻、李世民、朱棣、康熙、雍正等等看看这些皇帝的太子吧,非死即伤个个苦不堪言,而雍正那位满洲皇帝更绝,他连太子也不光明正大的宣布。后继者想登基吗如果想自己去爬“正大光明”匾吧,秘密全在那里。但是***对太宗的作为是大大的看不起了,认为他实在是气量极小。这话当然也没错,因为是***说的。

    可见对于这些权力欲望登峰造极的皇帝而言,你千万不要给他们刺激。否则的话,鬼知道这些皇帝能做出什么。要知道如果现在站在太宗面前回答问题的人,是一个喜欢搬弄是非居心叵测的人,他只要顺着皇帝的意思下手,添油加醋几句,这个新晋太子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幸好这个回答太宗问题的人,是那个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寇准,面对太宗这个捕风捉影的质疑,寇准平静地回答道:“太子是您选出来的,大家一起称赞太子,不就证明您眼光独到吗百姓这么爱戴太子,这不正是大宋的万世之福吗再说了这么一个被百姓爱戴的太子,不正是您亲自培养出来的吗”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史称赵光义“龙颜大悦”,他也终于从牛角尖钻了出来。后来为了释放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太宗先是跑到了后宫,把寇准的话告诉了自己的嫔妃,结果大家跪倒了一片挨个给皇帝道喜祝贺。说完后太宗皇帝还是意犹未尽,他又返回前殿拉着寇准摆酒庆贺,两人整整喝了一夜。没有寇准的大力支持,几乎可以说赵侃要成为皇帝的概率就像我们普通老百姓中五百万元大奖的概率差不多。皇帝还会有,真宗可能也还会有,但赵侃成为皇帝的概率就那样了。经过寇准的大力支持,太子赵恒(也就是赵侃,不知道宋代皇帝怎么那么多事,总是改自己的名字)的地位,终于彻底稳固,以后只需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经过这件事情,太宗也重新重用了寇准。没过多久寇准就重新入阁,他官复原职,继续当自己的副宰相了。除此之外太宗还授予了其辅国重任,以便在自己百年之后,寇准将继续辅政下一任的天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