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十六章 君仁义臣精干(一) (第2/2页)
额,当然是同意了张齐贤的请求。 张齐贤开始审案,他宣来原告被告共同到场先对其中一人道:“你一直不让结案,是否认为对方分的财产多,自己分的财产少” 那人回答道:“对。” 张齐贤又问另外一人:“你一直僵持不下,是否跟他一样,认为对方分的财产多,自己分的财产少” 那人也回答道:“对。” 两人回答完后,张齐贤点点头,一拍惊堂木大声宣布:“此案已完结,原告被告在笔录上签字画押。” 这就审完了啥也没问呀诉讼双方一时面面相觑,一时大家伙都摸不到头脑。大家都在质疑时,张齐贤开口说道:“既然双方都认为对方分的财产多,自己分的财产少,那么一会儿二人马上换家,大家去对方家里居住。”就这样在这两人的惊讶中,张齐贤命人把他们分别送至对方家中,并开始清点对方家产。一个下午过去之后财产清点完毕,张齐贤组织了一个签字位式,让这互换家产的二人签字画押。这场马拉松式的官司就以这样的结局而告终。 第二天,宋真宗听到张齐贤的汇报后,哈哈大笑道:“朕就知道,除了你没有人能断好这个案子。”张齐贤这样断案,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般法官在判这种案件时,总是在两家财产的多少上纠结,可张齐贤却跳出了这个圈子,用另一种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多数财产纠纷,并非是财产本身多么重要多么值钱,而是纠纷的双方觉得自己不能亏。所以张齐贤就是抓住了两家都要追求公平的心理,一举攻破了这道难题。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齐贤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他的缺点也足够惊人。最终因自己的缺点及各种问题被罢相,成为了一个闲职人员甚是可惜。可能是出身贫寒,从小挨饿多了,没吃过什么好吃的。所以张齐贤拜相后,特别能吃也特别喜欢吃。他喜欢大口喝酒、大口吃rou,常常在一些场合“饭惊四座”。前面也讲到过他的很多轶事。画地献策,与强盗同饮等待。张贤齐的很多轶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 据说有一次,张齐贤参加了一个聚会,他的行为直接把大家都惊着了。吃饭时,张齐贤嫌手中的碗太小,就让人找来一个大木桶,他把所有的饭菜都倒入木桶里,把这个大木桶装得满满的,然后抱着吃了起来。吃完后张齐贤把所有的酒倒入木桶内,就这样抱着喝了起来。 见此情景,周围的人皆目瞪口呆,大家只能“称赞”道:“张宰相用桶吃饭,真乃豪杰也。”因为张齐贤的这个壮举,人们笑话一样把特别能吃饭的人就叫作“饭桶”了。原来饭桶的出处在这里啊,到了现在那可就是一个贬意词了。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十一月,在一天早朝时,不知道张大宰相中了什么邪或者说头天晚上有什么高兴事。反正张宰相在头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到了第二天酒还没有醒只能勉强上朝。朝会开到一半,张宰相竟然酒气上头脑袋犯晕当众趴在了地上,这下子是洋相出大了。 张宰相的这个行为,朝上的御史们一见那可真是高兴极了。要知道宋朝御史们有硬性指标的那就是每百天必须弹幼一个人。和今天的某些做法可也非常相似,若完不成业务量,自己就成了被弹幼的主儿。当时这个趴在金銮殿上的宰相张齐贤,就是给御史们的一份“大礼”,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他了。宰相当朝出了这么大的洋相,还不趁机狠狠弹劾一下? 果然第二天,弹劾张齐贤的奏折瞬间就堆满了宋真宗赵恒的书桌,但是张齐贤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面对群臣的弹劾,他是这样向皇帝解释的:“陛下,我最近患了风寒,只能喝酒御寒。不料昨天多喝了两口,结果就喝多了……”可想而知听完这个解释后,宋真宗脾气再好,也无法容忍了。赵恒对张齐贤大声指责道:“你身为宰相,酒后失态已经不对了。结果你还不思悔改,找这么一个借口掩盖失态之事,这怎么行呢你如此失仪,如何成为百官表率,你还是去地方反省一下吧。”最终在皇帝的盛怒下,张齐贤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发配地方当官去了。这可真的是因为一餐酒丢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职,实在是不值得。这个处理比今天的酒驾可严厉的多了。当然了虽然张齐贤远离了朝廷,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完,咱们后面再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