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四十九章 三国鼎立(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十九章 三国鼎立(一) (第1/2页)

    事实上真宗继位后,大宋面临的形势是相当的严峻。北面有强大的辽国时刻与宋朝为敌,时不时的想挥兵南侵。西北地区党项族的势力也日益增长,对大宋西北边陲也形成了强大的危胁。宋真宗亲政时,党项族的李继迁已被辽国封为夏国王,陆续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的广大地区。而北面的辽国在萧太后萧绰的实际掌权下不断征战,国力日盛。二大强敌,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形势实在是让真宗头皮发麻。所以前面我们讲让寇准再度出山,交给他的重要任务就是对付这两个让真宗寝食难安的二个死对头。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下西夏的今生前世。西夏虽然正式建国于公元1038年,但在此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在建国之前扮演的角色是“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地方割据势力的角色,其存在的时间可以上追至唐朝藩镇力量割据时期。唐末中央政府轰然倒塌,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公元880年),唐朝再也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反而需要他们协助打击起义军。从这时开始党项人便逐渐统治定难五州一带,即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静州,形成了割据陕北之势。之后五代混战,中原打成一锅粥,党项政权一方面地处偏僻,另一方面非常识相。在中原的掌权者风水轮流转之时不断主动向新的霸主效忠,所以整个五代,党项政权都称得上顺风顺水,它的统治者接受了一连的荣誉称号。比如后梁太祖封李思谏为检校太尉,并兼侍中;后唐庄宗封李仁福为检校太师;后晋高祖封李彝殷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后汉隐帝封李彝殷为平章事、中书令;后周太祖封李彝殷为平西王。直到北宋的建立,情况发生了变化。赵匡胤黄袍加身不久(公元960年),党项统治者李彝殷便主动派出使者前往开封祝贺,同时进贡良马300匹。从这里可以窥视党项统治者的手段圆滑,一言以蔽之,永远支持党中央,谁在中央支持谁。之后李彝殷还协助北宋进攻北汉,但是随着北宋平定南方,党项雄踞西北的日子也似乎到了尽头。982年宋太宗命李彝殷的孙子李继捧与其族人迁居开封,同时命亲宋的李克文继任其位,党项政权至此可以说已经被北宋吞并。然而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肯归附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泽(今陕西横山县),随后被宋将尹宪大破,被俘获400余帐,老婆和老妈均被宋军抓住,李继迁再次遁走。上面讲到的这些李姓英雄就是党项人的首领,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就是自己要做头。真正的体现了,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有没有错不知道,但是给宋政权带来的麻烦是实打实的。也可以说,坚持就是胜利,在此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宋辽之间的战争给了党项人可趁之机,就在李继捧迁居开封那一年的四月,北方的辽国对北宋发动了进攻,三路大军均被宋军击败,北宋则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北伐。985年,李继迁被李继隆暴揍一顿,此二人名字相似,但是没有任何亲戚关系。李继隆就是李皇后的哥哥,也就是真宗的舅舅。986年,宋太宗赵光义打了历史上著名的那一场败仗——雍熙北伐,宋军经此一战,损失惨重。李继迁抓住机会,不断扩张领地。等到990年的时候李继迁已经陆续占据了银州、夏州等地。此过程中李继迁多次战败,但是就像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直没有放弃武装斗争,之后被辽圣宗册封为夏国王。而北宋忙于和辽国的争战,一时讨伐无力,也只能默认李继迁的统治,并任命其为银州节度使,赐姓赵,即为赵保吉。此为宋真宗即位前的党项人的基本情况。也就是在宋初太祖,太宗的持续打击下,党项人还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且大宋最终也不得不默认李继迁的统治地位。到真宗继位时,李继迁派使来到开封,提出求和的主张。李继迁的这一行动,表明根本不把真宗放在眼里。其行为把自己和宋朝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双方是一个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了。面对李继迁的无礼行为,宋真宗还真的答应了他的要求。由此李继迁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为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