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七十八章 真宗皇后刘娥 (第2/2页)
不得不说。” 宋真宗大惊道:“爱卿莫要夸大其词,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快快说来。”王钦若道:“启奏陛下,前几日宰执议事,王相公推荐翰林学士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臣认为不妥!“宋真宗答道:“李宗谔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王旦大公无私为国举贤有何不妥” 王钦若道:“启奏陛下,事实并非如此。如今李宗谔欠王旦3000缗钱,至今未还。王旦为了讨回欠款,才举荐李宗谔为副宰相。届时以李宗谔的俸禄,足以偿还债务,王旦对李宗谔有恩,政务上必将对他唯马首是瞻。王公此举一箭双雕真是高明呀!”可想而知,宋真宗听完以后,是什么心情了。因为虽然王钦若的这番话,全是说的什么“欠债、还钱”之类的话,是其潜台词中却自始至终透露了四个要命的字--结党营私。只要让皇帝认定了这四个字,不管是谁,都算是完了。第二天早朝时,为了确定这件事情,宋真宗当堂询问王旦道:“听说你借了李宗谔3000缗钱,可有此事” 一听这个王旦脑子明显没有转过来。在他的思维中,官员之间相互借钱,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毕竟有的官员坚持cao守两袖清风,没有各种灰色收入。于是王旦想也没想,就回答道:“是,臣是借过李宗谔3000缗钱,但那个是……” 王日还未说完,宋真宗便大怒道:“王公无须多言,此事不必再议!”宋真宗说完后,王钦若见王旦还是一头雾水,他立刻趁势道:“启奏陛下,三司使丁谓功绩卓著,可升为副宰相。”提名丁谓后,王钦若又将丁谓的功绩一一列举好好地说了一遍。王钦若说完后,王旦刚想反驳,却见宋真宗对自己摆摆手说道:“王爱卿莫要多言,丁谓政绩卓越,足以成为参知政事。”于是宋真宗颁布圣旨,提拔三司使丁谓为户部侍郎兼参知政事,明日即可上任。 至此丁谓成功上任,成为这个国家的副宰相。而他的上任导致朝廷格局大变,以赵安仁为首的反对派被彻底轰出了朝廷,再也没有官员反对刘娥封后了。如今的朝廷,三个宰相中,王旦保持中立,丁谓和王钦若都是刘娥的人。这个原本的乡下姑娘终于可以大踏步前进,成为这个国家的皇后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在一天早朝时,丁谓上奏:如今皇后之位悬而未决,请皇帝册封中宫,以安天下。臣等建议,德妃刘氏出自名门,才德出众,孕育皇嗣,功在社稷,请册封其为国母。说完丁谓撩袍跪倒,以王钦若为首的赞成派们,也都撩袍跪倒,大家一起呐喊:“躬请册封德妃为皇后。”一些反对派的人见此情景后,也不由得跪拜了下去。 最终,朝廷之上唯一站立者,只剩下王旦一人了。见此情景,王旦长叹一口气,他本来还想反对,但环顾四周,群臣皆已下拜。无奈中,王旦也只得下拜。这一拜,既标志着大势已去,又标志着一个新的皇后终于确定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丁亥日,这一天朝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皇后册封典礼。 宰相王旦当众宣读封后诏书,在群臣的跪拜中,一身盛装的刘娥缓缓走上册封台,跪拜在宋真宗面前,虔诚地双手高举头顶,接过了封后诏书。随后在皇帝的搀扶下,刘娥站起身来,转身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在群臣山呼海啸的“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声中,经历了30多年的辛酸与挫折,这个乡下的姑娘,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正式成为大宋的国母,由此开启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 风云际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最终伴随着寇准的罢相离京,周怀政的被杀,宰相李迪的被贬,皇后刘娥终于真真彻彻底的冲上了权力的顶峰。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郁郁而终,不甘心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按照赵恒生前的安排,13岁的太子赵祯登上皇位,为北宋第四位皇帝,史称宋仁宗。新皇年幼刘娥暂时掌管军国大权代理朝政,她成为宋朝历史上第一个摄政皇太后。至此刘娥独揽大权赵恒郁郁而终。刘娥以太后之名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掌权之路。盖棺定论一下这位真宗皇帝的一生: 曾几何时,这个皇帝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强大到“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天书运动,却让这个富流的国家国库空虚、满目疮痍……曾几何时,这个皇帝拥有一个至死不渝的贤内助,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共同谱写了一段神仙眷侣天长地久的爱情神话。但是在权力这个毒品的作用下,这对夫妻终于琴瑟不调同床异梦。这个皇帝一直猜测这位曾经的挚爱,直到临死前,这种猜测也没有停止…… 曾几何时,爱情和事业,是这个帝王生活的全部意义。结果在经过一番现实的洗礼后,却落了一个虎头蛇尾、毁誉参半的结局。在史书上,世人送给宋真宗的两条评语,最为准确:第一条,行唐明皇之事,是一个“先明后昏”的君主。第二条,“对得起”自己的名字。是真的“对得起”自己的名字……但是这样的持之以恒,用在了造神事业上,实在是殊为可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