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九十四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三)  (第2/2页)
在读书期间,有一个大官的儿子知道了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大为感慨就告诉自己的父亲。其父听说后也大为感慨,就让厨子做了一席美食送给范仲淹。    几天后大官的儿子再次拜访范仲淹时,他惊讶地发现,整整一桌子美食,范仲淹竟然一口也没吃。这些美食早已经发霉变质了。见此情景大官的儿子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便问范仲淹道:“我父亲尊敬你的为人为你送来一席美食,你竟然一口不吃是何意思”    面对大官儿子的质疑,范仲淹先表示了歉意,然后解释道:“蒙令尊大人抬爱,送我这么多美食,我当然十分感激。但是我艰苦生活过惯了,猛一下子吃了这么多的美食以后还能继续吃粥吗还能继续过那种艰苦的日子吗所以我宁愿将这些美食烂掉也不能吃这些美味佳肴,防止自己养成贪图享受的毛病。”    完范仲淹的解释后,大官的儿子感慨万千,从此更加敬佩范仲淹了。范仲淹在读书期间,除了有坚强的意志之外,还能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积极努力的进取之心,有诗《睢阳学舍书怀》为证。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这是一首超经典的“励志诗”此诗的最后一句,堪称点睛之笔。是呀山顶的“小苗”一旦破土而出,就已站在高山之巅享受的阳光和雨露。而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可能奋斗一辈子,也无法达到那高度。这样的结果,让人很无奈也让人很无语。但是范仲淹还是自信的认为,在这个不平等不公平但道义还在的世界里,只要自己是一棵注定高耸入云的松树,即使身处山涧又何必怨恨那些山顶上的“小苗”。    范仲淹的这种自信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也真正体现了他那种出自内心的强大自信。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的第四个年头,商丘发生了一件足以轰动全城的大事。什么大事呢皇帝来这里了!原来当时在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怂恿下,皇帝大搞天书运动。宋真宗今天祭拜泰山,明天祭祀汾阴,到处“封神”,真是劳民伤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来到亳州,拜谒老子,并加封老子李耳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拜完老子后。宋真宗在回京期间,转道去了趟应天府,准备去圣祖殿祭拜一下自己的祖先。皇帝来到应天府,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事情。为了一睹龙颜,全应天府百姓都出动了,大家皆站在街上迎接皇帝。看见这么多百姓来迎接自己,宋真宗很是高兴就颁布了一道圣旨:封应天府为南京,成为大宋帝国的陪都。为了纪念这个事件,真宗皇帝在商丘城内的重熙楼大摆酒宴,请城城中全体百姓。真是有钱的大宋,有钱的皇帝啊。在皇帝的邀请下,商丘城全城百姓都沸腾了大家蜂拥而至,玩命吃喝,反正是皇帝请客,不吃白不吃。应天书院也沸腾了,老师和学生们倾校而出,大家拿着各自的文章涌入重熙楼,在大吃大喝之际还希望能够面见一下皇帝,朗诵一下自己的文章。    要知道如果皇帝看中了自己的文章,那就不是少奋斗多少年的事情了,而是一朝得志直接成为天子门生了!然而在这个全城皆疯狂的场景中,有一个人却不惊不乍,静若处子,独守书斋,潜心读书,真正做到了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对于范仲淹这种反常的举动,大官的儿子深为不解。他问道:“你不吃山珍海味是为了磨炼心性,这个我能理解。但是大家都去看皇帝了,你为什么不去呢这么一个目睹龙颜的好机会多难得呀,你为什么不感兴趣呢!“    听完大官儿子的问题后,范仲淹合上书本,认真回答道:“书念不好,见到了皇帝也没用。书念好了,自然能够见到皇帝,何必现在急忙忙去呢!“说完范仲淹又继续读书去了。这样的人这样的话,要是不成功的话,那什么人会成功呢?强大的自信需要超强的努力来支持,需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中积累。    果然第二年即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一举中第。他终于堂堂正正见到了大宋的皇帝喜欢造神运动的宋真宗,正式步入了大宋的官场舞台。这一年,范仲淹27岁。大宋历史上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冉冉升起,属于范仲淹的时代已缓缓来临。当然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话来描述属于范仲淹的时代,那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