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九十五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十五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四) (第1/2页)

    终于范仲淹进入了帝国的统治阶层,可以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理想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官场新人,是如何肩负万众期望,怀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的。

    范仲淹由于考试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所以初进官场的范仲淹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官职。可以说他一直处于一种闲职状态。作为一名基层官员,当时的范仲淹是祖国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努力。但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范仲淹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作出成绩。

    范仲淹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负责诉讼审案。后来范仲淹被调入集庆军(今安徽亳州)任节度推官,成为一个幕僚职员。再后来天禧年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今江苏东台市),在那里了一名盐税官。在泰州任职期间,范仲淹在历史上留下了第一项业绩--大名鼎鼎的范公堤。原来当时的江苏泰州近海,当地最大的生意就是煮海造盐。但是由于离海很近,每次海潮上涨的时候,都会泛滥成灾,给群众造成很大的损失。海潮上涨给当时的泰州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损失。所以当地急需修建一条坚固的海堤来保护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当时泰州是有一条抵抗海潮的大堤,但那是唐朝时期修建的,历经五代十国年久失修早就荒废了,也失去了海堤应有的防护大潮的功能。由于没有大提保护,每次潮起潮落,特别是海水大的时候,都会水淹泰州城,让老百姓苦不堪者。见此情景,范仲淹不顾越权之嫌,向上级上书要求重修提填,抵抗潮水的侵袭。时范仲淹的项头上司张纶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官,他没有责备范件淹多事,反而非常欣赏他,同意了范仲淹修提坝的方案。在天圣二年(1024年)提升了范淹的官职,任命他兴化县县令全权负责修堤事宜。

    任命下来后,范仲淹很是高兴,他终于可以作为一方主官为黎民百姓做一件实事了。但是等正式开工修堤,范仲淹就发现,真的是理想很正满但是现实很残酷。在修筑海堤期间,范仲淹经历了很多困难,虽然比起唐僧的八十一难不多,这这些困难没有任何神仙的帮助都是要范仲淹自己实打实来想办法解决的。所以尽管只有几个方面的困难也是让范仲淹苦不堪言,还差点儿让修堤一事毁于一旦。第一个困难,修坝难。范仲淹刚刚修筑海堤时,工作非常顺利、但着天气越来越冷,修堤进度就越来越慢,也越来越不顺利。后来修堤过程中那里的天变得极其恶劣,天降暴雪。海里还刮起了飓风,在狂风暴雨中,汹涌的海潮不仅瞬间摧毁了已经修好的大坝,还淹死了上百名修堤的工人。

    这一下子好了大坝还没修好,花费大量的国家赋税不说,还淹死了这么多人。一时间为民请命的范仲淹成了国家的“罪人”,那些反对修坝的人立刻借题发挥,要求严厉处罚范仲淹。最终朝廷受不了这种舆论压力,只能把范仲淹抓了起来,等待圣载。好在当时负责审理这个案件的人,还是那个明事理为人正直的好官张纶。为了搭救范仲淹,张纶上书朝廷,陈述修筑堤坝的好处,并指出眼前风大雨大,仅是一时之困。若能修筑堤坝,则成百代之功。最终在张纶的力保下,朝廷这才释放了范仲淹,命他继续修筑堤坝。

    第二个困难,找到修堤的准确定线难。最终范仲淹官复原职后,继续修堤。同进也吸取了上次修堤的经验教训。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迁,海岸线已经彻底变样了,若用以前的海岸图造堤,只能重蹈上次海潮毁堤的覆辙。因此必须重新勘定海岸线。才能根据海潮的实际到达位置修筑相应的堤坝。否则在巨大的海潮冲击下,再紧固的堤坝也禁不起长年的海水冲刷。然而道理说得不错,但是找到真正合适的筑堤位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勘定一条长达百里的海岸线找到最佳的筑堤位置,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都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在一千年前就更不容易!

    当时为了勘定这条海岸线,范仲淹亲临海滩,苦思解决之道。想了好多日子也没有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后来在一个机缘巧合下,范仲淹路过一个猪圈,发现渔民养猪在食盆里漂着一层褐色的稻糠。范仲淹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又一次大潮到来时,范仲淹下令,沿海百姓要将稻糠撒向海滩,不得有误。于是神奇的一慕发生了,海潮一至,稻糠随着海浪前进,直到岸边不能前进为止。海水退走后稻糖却吸附在了沙滩上,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褐色海岸线。最终,在这条海岸线的帮助下,范仲淹下令沿线打桩,终于确定了真正堤坝的地址。正如伟人所说的那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