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四十三章 贾似道的另说 (第2/2页)
姐的作用,但贾贵妃死得早,他此后还能获得宋理宗的信任,主要是靠自己的才干。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是他最后失败以致引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鄂州和议鄂州和议是贾似道为人所诟病的其中一点,但史学界目前关于鄂州和议存在与否存在争议。如有观点考证认为,鄂州议和发生时(即开庆元年润十一月)贾似道已奉命突围抵达黄州指挥作战而非鄂州,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鄂州议和确实存在,但仅限于双方存在短暂接触,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宋史·贾似道传》载:“贾似道秘密派宋京到元军中请求称臣,纳岁币,元军不答应。”“全国都不知道与大元议和的事。贾似道就密令淮东制置司把郝经等拘留在真州忠勇军营中。”即认为贾似道有意隐瞒在鄂州之战时私自与蒙古议和之事。然而所谓的“鄂州议和”并未签署任何像“绍兴和议”“隆兴和议”那样的具体条文。而且,即使贾似道真的遣使议和,但“不从”也表明了蒙古并未接受这一和谈。所以有学者指出“所谓的鄂州之和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鄂州之和”是忽必烈的策略,一是以此为攻宋找口实、造舆论;二是可以离间南宋;三是为失利的蒙军开脱。 《元史·赵壁传》记载称: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古大军伐宋,任赵璧为江淮荆湖经略使。蒙古军围鄂州,宋制置使贾似道遣使求和,赵璧请求去宋方谈判。世祖嘱咐道:“你登城,必看我旗号,若旗挥动,你就速归。”璧至鄂州城里,宋将宋京提出:“北兵若班师,我宋朝愿划江为界,每年奉献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璧曰:“大军至濮州时,你提出这样要求,或可能依从,如今已渡江,说这样的话何益!贾制置今在这里吗?”这时,看见世祖在挥动旗,便对宋京说:“改日再议。”立即回营。 也有史学家认为,鄂州和议是虚构的,真实历史是:蒙军全力攻打鄂州却无功而返,忽必烈为了不动摇自己的统治,将退兵之原因说成是南宋妥协投降,以掩饰自己失败的借口。 死亡之谜据传,县尉郑虎臣家里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多次提醒,让贾似道自尽,但他苟且偷生,不愿就死。郑虎臣想尽办法,勒逼折磨,到了木棉庵时贾似道自知再也活不下去,就服冰片自杀。怎奈一时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郑虎臣气愤不过,在厕所内处死了贾似道。另一说是元军已攻入临安混乱时,宋室王爷愤贾似道误国,于逃亡途中,提尚方宝剑斩杀贾似道。 忽必烈夺得蒙古汗位,稳定内部之后,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区,并沿汉江南下。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包围襄阳,1269年又围攻樊城。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围攻了三年,形势十分危急。后来,度宗知道了,追问贾似道。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说:“蒙古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度宗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就将那宫女杀了。如此腐朽的统治,使宋朝处于灭亡的前夜。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息传来,贾似道假装率军出征,胆小无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贾似道,不让他出征。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同年八月己酉日,上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壬午日,葬于永绍陵。 咸淳元年(1265年),朝廷在江南实行经界法。所谓经界,就是逐户丈量土地,绘图造册。但咸淳经界的目的,主要不是清查隐田,抑制兼并,而只是为回买公田提供数据。由于不必丈量土地,只须根据原有田产记录,核查其后变动,准确度自然不及经界,故而称为推排。推排手续简单,咸淳三年(1267年)就已基本完成。 咸淳四年(1268年),朝廷取消官庄,改为包佃制,以一二千亩或百亩为一单位,招佃主包佃,再由佃主分佃给承佃户,佃主替代了原来庄官的职责。朝廷在平江、嘉兴、安吉和镇江等地分别设立了专管官田的分司机构。 据说一天度宗正要举行祭祀大礼,突然下起倾盆大雨,管皇帝马车的官正是度宗宠爱的胡贵嫔的父亲胡显祖,胡显祖建议乘小车回宫,度宗不敢轻举妄动,说:“先问问贾丞相吧!”胡显祖急于回宫,哄皇帝说:“丞相已经答应了。”皇帝便匆匆回宫。过一会,雨过天晴,贾似道以为皇帝再来主持典礼,才知皇帝已经回宫,顿时大发雷霆:“我身为大礼使,连陛下的举动都不得预知,不干了!”当即装模作样走出京城。皇帝苦求几日,贾相仍不理睬,只得将胡显祖罢官,流着泪把胡贵嫔送到庙里罚作尼姑,贾似道这才满意归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