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百四十六章 三个小皇帝的最后岁月(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四十六章 三个小皇帝的最后岁月(二) (第1/2页)

    二月初五,大宋朝廷向北元投降。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初五,派遣监察御史刘祒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为仁明神武皇帝,每年缴纳银绢25万,请求保存疆土以奉祭祀祖先之礼;十八日,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奉上国印投降;二月初五,率百官在祥曦殿拜表,诏谕郡县投降,元朝使者进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和百司印符、告敕、罢除官府和侍卫军;五月初二,在上都朝见元世祖忽必烈,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大宋在这一刻已经宣示着灭亡,然而却有一部分大臣向南跑了,只有一部分大臣还留在临安城里。那逃跑的大臣,像文天祥、陆秀夫大臣等带着皇室部分成员逃到了福州,并于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也就是太皇太后带领群臣拜表投降北元的这一天,文天祥、陆秀夫等扶立七岁的赵昰(1269-1278)在福州称帝,尊赵显为宋恭帝。史称宋端宗的赵昰登基时已七岁,此时的他是比四岁时就登基,如今也才6周岁的赵显要懂得更多些。

    如今也才六岁的赵显不知道何为投降,只知道祖母和母亲都向人下跪了,他似乎也要对别人下跪。或许他知道一点点,可此时此刻已不是他能够左右得了的。在元军的看守下赵显去往北方,削发为僧。公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元朝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赵显等迁移至上都,得到了元皇帝的同意。

    于是,十一岁的赵显便随同母亲全太后从建康北上,于五月初到达上都,去拜见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见了他们后,便降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而他的母亲全太后则选择了削发为尼,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常伴青灯古佛,他母亲削发为尼的时候才二十多岁。从皇宫出来,元世祖派他去牢里劝降一个人,虽然他不知道要劝降谁,但还是按照元世祖的吩咐去了。这个要被他劝降的人,就是文天祥(于1278年被元军所捕,在过零丁洋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蒙元劝他投降,他没有投降)。

    他不记得文天祥,但文天祥记得他。

    刚见面,文天祥就抱着赵显痛哭,嘴里哭喊着“圣驾请回。”赵显看到文天祥哭得撕心裂肺,他也哭了,就连大人教他的那些话都忘得一干二净。文天祥最终还是死了(1283年1月)。他没有因为妻女在北元宫中为奴,投降就能让家人团聚而归顺大元朝廷,他保持了自己大宋臣的名节。文天祥死了,大宋就真的是灭亡了(记得法国名著最后一课里说过,只要一个还爱国忠国的人没倒下,那这国家就没亡)。

    在北元上都长大的宋恭帝赵显,没有对那些四书五经感兴趣,而是对佛学有兴趣,他一心专研学习佛法。对于佛法上的研究是大有长进,深得元世祖的赏识和喜爱。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1288年),元世祖让他去土蕃(西藏)继续深造,而在他去土蕃前,还生了一个儿子(具体是跟谁生的儿子不知道)叫赵完普。带着儿子去土蕃后,他便削发为僧,从此当起了和尚,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曾经的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他们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没过几年,赵显,也就是合尊大师已经在藏佛界中暂露头角,成为一个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土蕃的佛学大师,他在土蕃四处为民众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不得不说他的佛学造诣很高,他不仅精读佛学经典,甚至还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

    但是就因一首诗,结束了他的一生。原本已一心向佛的宋恭帝赵显,应该是心无杂念,他人生的终点应该叫圆寂。可就因为那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让元英宗特别愤怒。元英宗认为他是在暗处起了心思,借助梅花表达自己的志向,以此想复国,对大元报复。他如果以大宋皇帝为旗号,一定会有许多原宋朝子民投奔,然后反元,所以元英宗将他处死了,时年52岁。可他这诗中根本没啥特殊含义,只是想表达梅花那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已。

    宋恭帝赵显的一生,真的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三岁登基,五岁被俘,十八岁当和尚,52岁因一首诗而丧命。他在北元时应该听过关于南宋灭亡的原因,可他知道自己再怎么样,也奈何不了元朝。即便宋末帝赵昺没有随同陆秀夫跳崖而死,而是自崖山海战,接连打退北元保住了南宋之地,他也不可能被赵昺邀请回去当继续大宋皇帝。宋高宗就没有迎回徽钦二帝,而是在他们死后才迎回来。

    所以,他即便有主见,想复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文天祥就因为有人传言说可以依附他重新起事,都被蒙元给杀了,他一个几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