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四十五章 三个小皇帝的最后岁月(一)  (第1/2页)
    赵显(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31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赵禥次子,宋端宗赵昰弟,宋末帝赵昺兄,宋朝第十六皇帝。咸淳七年(1271年),生于临安府皇宫。咸淳九年(1273年),被授予左卫上将军,受封嘉国公。咸淳十年(127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德祐,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此时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至临安,赵显退位降元,降封开府仪同三司、瀛国公。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吐蕃(今西藏)学习藏文、佛经,后出家,从事佛经研究和翻译。至治三年(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    张世杰等人曾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本名赵显别名宋恭帝、合尊(法号)。    宋恭帝也实在是一个可怜悲惨的人。三岁的时候被掌权的jianian臣贾似道,给扶上了皇位。小小年纪,那些人就要他去承担救国的大任,在他5岁(1276年)时,被元军俘去元朝的上都。他的一生,似乎注定要被人摆布。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七月初九,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赵禥因一生纵欲过度而去世了。他没有看到元军兵临城下,这一辈子他都在贪图享乐中度过,把那些苦,那些该承担救国的任务留给了下一代。原本宋度宗驾崩,理应由他的庶长子宋端宗赵昰继承皇位。可jianian臣贾似道却偏偏要立嫡子继位。于是便将才四岁大的赵显(1271-1323)给扶上龙椅,由谢太皇太后和全太后这两位后宫之主垂帘听政。一个三岁的孩子他知道什么,朝廷的一切大小事,还不是凭贾似道以及太皇太后他们说了算。他这小皇帝,不过是这些人手中的傀儡或者大宋招牌罢了。    小小的龙袍里,包裹着小小的身子,还有一颗什么都不懂的心。任何时期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只会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高兴时哈哈大笑,过着每天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日子,可他却不得不早早起床被抱着去朝堂。他每天上朝就坐在皇位上,看着朝堂里那些跪拜的身影,看着跟太皇太后和全太后汇报着大宋眼下的情况后又迅速离去。    他不会懂什么是洪灾什么旱灾,什么是jianian臣忠臣,又什么是元军。他不知道大宋被元军拿下的四川在哪里,也不知道被元军夺下的汉阳、鄂州在哪里,更不会知道宋都的建康又在哪里。    咸淳十年(1274年)八月初十,接连下大雨,天目山崩裂,雨水汹涌流进,安吉、临安、余杭百姓淹死者无法计算;九月初五,发米赈济余杭、临安两县水灾百姓,余杭灾害特别严重,再给米二千石;十五日,免除遭水灾州县当年田租;月底,闽中旱灾;冬十月底,闽中发生地震。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    朝庭很乱,朝堂又很忙,可他每天只能坐在那宽宽的龙椅上,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引导教学下,点个头说一句“准奏”。他连什么是“准奏”都不会明白,只知道母亲和祖母教他说什么,就按照母亲和祖母教的去说。只要他说了,那就是圣旨。    与其说是他母亲和祖母教的,还不如说是他母亲和祖母听从了贾似道的话,而遵从了贾似道的意思下的旨。朝堂越来越忙了,朝堂中那些来往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吵闹声、争辩声,那是此起彼伏地。太皇太后和太后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却又对此没有办法。    如果赵显有四岁前的记忆,那他一定会记得一个人,此人就是文天祥,如果他还明白什么是忠臣,那他一定会知道文天祥就是大宋忠臣。然而他不记得,他也不会明白,再说朝堂里来往的人,他又能记住几人呢?又能明白什么呢?终于,有一天他不再坐这尊龙椅了,也不用再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了,虽然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他似乎觉得以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小孩子能想的除了玩和吃,不就是睡吗?    无知的年纪,不懂何为投降。大宋抵不住元军的猛势,以至于让元军攻破了临安,无奈之下,谢太皇太后只能拿出传国玉玺和降表,向蒙元投降。如果全太后或者谢太皇太后,能够组织兵力与蒙元抗衡,或许不至于投降,可就因为她们心里想着,希望着蒙元能如辽金那样子适应不了南方气候,又或者满足于大宋的称臣纳贡,如此大宋能再次向高宗皇帝那样中兴大宋。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