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四十八章 卫道者(一) (第2/2页)
为国而战。当时虽然文天祥在临安组织抗战,但元军势大,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中谈判,元军主帅伯颜见文天祥不愿低头,下令扣留文天祥。在此之后,太皇太后被无路可走,携宋恭帝赵显向元朝投降。 在同一年,文璧接到朝廷的任命通知,考虑到元军随时可能会南下,文璧安葬完祖母后,带着母亲、弟弟、meimei以及大嫂、侄子一同来到惠州上任。后来文天祥带着十二人从元军营中逃出,继续率军抗元,几经辗转,来到惠州文家人再次团聚,文天祥和文璧也再一次见面。国破家何在?当元军持续南下,宋朝的两位小皇帝跟随陆秀夫等人一路南逃的过程中,文天祥和他的家人也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公元1278年,这是一个悲伤的年份,南宋10万大军被蒙古人赶到了祖国的南端广东省,面对蒙古人的獠牙,他们在悲壮的氛围下,且战且退。当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抗击元朝时被俘,他的家人有的被俘,有的则四散而去。文天祥自杀未遂,被蒙古人控制。次年春天,宋朝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出现了即南宋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崖山之战,当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宋末帝跳入大海之后,宋朝最后的骨血灭亡了,宋朝养士三百年,有骨气的士人也都追随宋帝葬身于崖山的海底了。 南宋彻底亡了,文天祥被俘,一路北上,写下《过零丁洋》,而在惠州城,文璧已经没有了效忠的对象,此时的他该怎么办?当蒙古人从崖山折返回来,兵临惠州城下时。对于蒙古人来说,惠州知州文璧手上只有几百兵马,文璧能做的选择无外乎有两个:第一,献城投降,保住城内百姓。第二,负隅顽抗,最后等蒙古大军进城,屠杀百姓,顺便剁了文璧。其实,不管文璧做哪种选择,蒙古人入城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在权衡之下,为了保住城中百姓,更为了保住家人,文璧竖起了白旗,打开城门,向元朝纳降。就这样文天祥的弟弟,投敌叛国,成了所谓的“汉jianian”。投降后,文璧没有接受朝廷的征召,他不愿再入“朝”为官,文璧带着母亲和弟弟,隐居起来。但事情没有怎么简单,忽必烈多次下令,让文璧来大都觐见,蒙古人太强硬,文璧不敢违抗,于是他收拾行囊,把家人托付给三弟,然后独自北上大都。第二年五月,文璧来到大都,被元朝任命为临江路总管。而此时,他的兄长文天祥,尚在元朝大狱之中。文天祥得知弟弟来到元朝做官,心情十分复杂,他写下了《闻季万至》一诗,诗中写道: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rou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在文天祥的诗句中,他感慨和弟弟所选择的道路不同,但奇怪的是,文天祥的态度很中立,似乎没有明显的责怪之意。文璧到大都一年多的时间,以他的身份,其实完全有可能入狱去探望文天祥,可能觉得自己大节有愧,文璧始终没有去看望过文天祥。而在史书记载中,忽必烈曾让文天祥的多位昔日同僚、包括投降的宋恭帝赵显去劝文天祥投降,却没有让文璧去劝自己的兄长。这里面或许有更心酸的故事。 文天祥临死前,留给自己三弟一封信,信中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在文天祥的眼中,作为长子,他是尽忠而死;作为二弟的文璧,选择入仕元朝,原因却是“孝”;而三弟选择了“隐”。这句话或许难以理解,但文天祥给侄子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却可以解释文天祥的意思。这封《批付男升子》信中写道:“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的意思是,自己作为南宋宰相,深受国恩,以身殉国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弟弟身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虽然也是宋朝的官吏,但地位和影响力不高,在宋朝已经灭亡的前提下,文璧能保全全族人的性命,祭祀文氏先人,这是一种“孝”。兄弟二人“惟忠惟孝,各行其志”。很明显文天祥对弟弟的选择,表示理解,甚至,有赞赏之意。文天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经过明、清两代的宣扬,文天祥的道德高度已经远超宋朝其他宰相。然而,文天祥被标榜得越高,他弟弟叛国的“罪行”就被衬托得越严重。很多其他的历史人物,例如赵孟頫,他投降了元朝,却在艺术方面成就了自我。例如方孝孺,他宁死不屈,虽然饱受争议,但却维护了自身的“道统”。如谭嗣同,他宁愿让同伴先走,而自己以身赴死。这些饱受争议的人物背后,其实都有滴不完的辛酸泪。我们看热血书籍的时候,总能读到这样的场景:一位猛士即将赴死,临死前嘱托同伴快走。然后说一句:“我为其易,汝为其难!”意思是说,选择“死”虽然悲壮,但却很容易的,而留下来“生”的人,则是最难的。对于文璧来说,当初父亲病危,他留下来照顾父亲,让兄长文天祥安心赴考。他放弃了什么,又选择了什么?对于文璧来说,当国家危难,他回家为祖母办理丧事,让兄长文天祥去勤王救驾。他放弃了什么,又选择了什么?对于文璧来说,当朝廷灭亡,他保全族人和百姓,开门纳降,他放弃了什么,又选择了什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就是这样,有些人负责死,有些人负责生,但是,生比死难。文璧或许可以选择像哥哥一样以身许国,但望着身后全族人的性命,他是否考虑过,他要把文家的血脉留下,一直传承下去?文天祥死后,文璧先后在元朝担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宣慰使司事等职位,为了救助南宋遗民,恢复经济,文璧尽心尽力,多次游走于难民之中,他忍受众人的辱骂,却从来没有放弃为百姓做事。对于天下百姓,他有愧吗?文璧想办法买回祖宅,建立家庙,祭祀祖先,他为兄长文天祥立祠堂,整理出版文天祥的作品,让其流传于后世。文璧想尽一切办法找回文天祥发配为奴的女儿,并庇护她一世。文璧孝敬母亲,待母亲去世后,他将母亲安葬于家乡。他又将无家可归的二妹文淑孙接到自己家中,派人将大妹文懿孙一家四口从草原上接回老家。对于文氏一族,文璧有愧吗?他或许没有兄长伟大,但他也不是小人。外人看来,文璧在大节上有愧,但在他的内心,或许做到了问心无愧吧。死为易,生为难,后人在文璧的脸上,看到了他投敌叛国,却很少有人在他的后背上,看到了他背负的东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