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百五十章 最后的斗争 (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五十章 最后的斗争 (一) (第1/2页)

    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发现他的面色如同生者一般(欧阳氏是否来收殓遗体,记载不一)。这时,刑场上出现十位江南义士,他们冒死来为文天祥办理后事。在遗体的衣带间,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篇附有序言的赞: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文天祥就义的消息传到南方后,他旧日在勤王军的部属和朋友非常悲痛,纷纷设酒祭奠,撰文赋诗,以表悼念之情。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文天祥归葬于故乡富田村东南二十里的鹜湖之原,乡人邓光荐为之作墓志铭。元至治三年(1323年),吉安郡学奉文天祥像于先贤堂,和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并列。实现了文天祥少年时的志愿。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在北平教忠坊建文丞相祠,岁时遣官致祭。后庐陵也建文丞相忠烈祠。终明一代,宣城、温州、汀州、潮阳、五坡岭、崖山、大兴均兴建了文天祥的纪念祠堂。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经巡抚江西的右佥都御史韩雍、华盖殿大学士陈循等奏请,按照《谥法》中“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的含义,代宗赐文天祥谥号为“忠烈”。清道光年间,文天祥从祀于孔庙。

    文天祥不但是一位民族英雄,事实上还是理宗朝的状元。所以流传下来的诗词也非常多。文天祥前期诗歌约有三百余首,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赠答与抒怀言志之作,这时候的诗歌在艺术及思想深度上虽不及他后期的创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生日和谢爱山长句》中说“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这些诗写得豪迈奔放,雄健壮阔,将文天祥早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火热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还出现有“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这一类描写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达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较深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杜甫诗歌中所展现出的符合儒家传统伦理观的性情,正与文天祥提出的“性情”相契合,文天祥在杜诗中找到强烈的认同感,与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天祥边塞诗中的浑浑正气波及甚广,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后期:爱国诗、纪行诗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录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这一时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贞之心并未减少,创作量也很大,这一时期他的诗风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诗纪时事,以诗纪所遭。《指南录》中大部分篇章是叙述文天祥被俘北行,虽身处艰难困境,却依然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纪事诗。《指南后录》是文天祥诗歌思想深度,表达感情最为强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爱国精神与民族正气最强烈的表现,是文天祥自励与忠贞的表现。此外,在《过零丁洋》《正气歌》中,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的《集杜诗》二百余首分别记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争、起兵勤王被俘入狱与追忆前人旧事、感叹世事的个人生平遭遇,将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他爱国,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与国家命运共存亡的爱国之情。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如明代的名臣于谦、孙燧受到文天祥事迹的影响,在危难之际都能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文天祥作为抗元典型人物被从历史记忆中挑选出来鼓舞社会民众,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发掘、塑造和宣传。

    有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更多的是像刘整,吕文焕这样不满朝廷最终投降北元的降将。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此时的南宋都城临安城下,放眼望去,尽是黑压压望不到头的蒙古军队,率领这支大军的人,是元朝的丞相伯颜。

    此时的南宋,早已是风中残烛,已经经不起任何的一点风雨了。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潼川安抚副使、知泸州刘整叛宋降元,这是一件影响了整个宋元战争战局的事情。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以后,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开始围攻襄阳樊城。经过五年多的苦苦支撑之下,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守将,京西安抚副使兼知襄阳吕文焕最终降元。吕文焕的投降,使得南宋北方边境门户大开,蒙古大军自襄阳沿长江东行,沿途州县望风而降。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就如同一个待宰的肥羊,摆上了蒙古大军的案头。孱弱的南宋朝廷面对元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境地,也没有任何办法,只好上表乞降。同年三月,元军将宋恭帝赵显(音同显)及其母全太后等宋宗室押送大都。同年五月,赵显被封为“瀛国公”。宋末元初的诗人汪元量的《醉歌十首》中就曾经有“太后传宣许降国”,“满朝朱紫尽降臣”等这样的诗句,描述当时南宋宗室的惨状。所幸的是,临安城破之前,宋度宗的杨淑妃带着度宗之子益王赵昰(音同是)和广王赵昺(音同柄)逃出临安,辗转逃往了福州。在那里,左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代理部长)陆秀夫以及从元朝人的军营中逃脱辗转到达福州的右丞相文天祥,共同拥立益王赵昰为皇帝,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而这个流亡的朝廷,史称“行朝”。

    而组成这个行朝的三位核心成员,张世杰、陆秀夫和文天祥,历史上也被称为“宋末三杰”。遗憾的是,这段时间几乎是“宋末三杰”在整个“行朝”流亡岁月中仅有的短暂相聚,在后面的岁月中,文天祥很快就退出领导核心转而出外领兵,这“三杰”也就再也没有重聚过。

    对于张世杰,文天祥在他的《文山先生全集》中有这样的评价:“然其人(张世杰)无远志,拥重兵厚赀(同资),惟务远遁”,对于自己为什么要离开行朝核心出外领兵,文天祥也在《文山先生全集》中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国方草创,陈宜中尸其事,专制于张世杰。予名宰相,徒取充位,遂不敢拜,议出督”。作为当时整个行朝朝廷中唯一手里有兵权的将领,张世杰在这个朝廷中几乎是一言九鼎,掌握了整个行朝的实权。平心而论,张世杰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忠心辅国的将领,他原来是金国涿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