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五十一章 最后的斗争 (二) (第1/2页)
宋祥兴二年(1279年),据元朝《经世大典》中所说:“正月二日,弘范发潮阳港,径往崖州。十四日,弘范至崖山。”而他的副帅李恒也于二十二日赶到了崖山。 至此,元军整体军力水陆两军共计3万左右,战船大约400艘。而此时的宋军张世杰手下官军民加一块20万,当然前面也说了,这里面包括了文官和官兵的家眷,这样说来,大概能用的兵力能比元军略多些。但是战船方面张世杰手里有战船近千艘,这个对比元朝海军来说还是很可以一战的。文天祥对于张弘范所率领的元朝水军曾经有过这样的分析,载于《文山先生全集》中:“北人乍登舟,呕晕,执弓矢不支持,又水道生疏,舟工进退失据。”在当时的情况下,宋朝的海军在局部条件下应该是强过元朝海军的。如果张世杰能够抓住机会,在张弘范到来和李恒到来之间的八天时间之内先打张弘范,再打李恒军,此次战斗还有胜算。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张世杰并没有那样灵通的情报,更没有那样的谋略。崖山翻盘的可能是唯一一次良机,就这样失去了。好了,对手已经就位了,此时的张世杰和南宋行朝又会如何应对呢? 为了更好的说明崖山海战的整体战况,我们首先来讲一讲崖山的地形。崖山与旁边的汤瓶山形成了一条水道,这条水道有北端和南端两个出入口。可是北端的出入口,根据《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中所说:“然其地两山东西对立,其北浅,舟胶不可进。”也就是说北端的出入口因为地形比较复杂,水比较浅,除了涨潮的时候,大型战船根本进不来。所以,可以进出战船的出入口,就只剩了一个南口了。所以,这仅有的一个出入口,就成了双方眼中的必争之地。此时就有人给宋军张世杰建议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南端的出海口。《宋史·张世杰传》中记下了建议的原话:“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据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 而此时的张世杰,或许是怕占了出海口的话,士兵上岸会逃跑;或许是自己所率领的这些人已经漂泊太久了。这几年不断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的日子他已经受够了,这一次,无论如何,张世杰再也不想漂泊了。他于是这样回复建议的人:“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我再也不要流浪了,就在这里,我们决一死战! 为了表示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张世杰命人将半年前自己刚刚让士兵们建好的军营和行宫全部烧毁,还把宋军仅有的千余艘战船用绳索连接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寨,从战争一开始就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样子。(“悉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余作水砦,为死守计,人皆危之。”《宋史·张世杰传》)这样也许能提振一下低迷的士气,和表明自己死战的决心。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宋军的一千余艘大船彻底放弃了对元朝的进攻,将战斗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自己的对手,而把自己放在了随时被动挨打的地位上。从此,元朝海军可以随意进攻宋朝海军而不用担心宋朝海军会反攻了。文天祥在《文山先生全集》中这样评价张世杰的布阵:“行朝依山作一字阵,帮缚不可复动,于是不可以攻人,而专受攻矣。” 当然了,张世杰既然敢做出破釜沉舟的态势,必然是做好了准备。为了死守水寨,张世杰为整个南宋海军准备了半年的存粮。根据《昭忠录·陆秀夫等传》中所说:“舟中粮尤可支半年”。这样算,元朝海军一时半会也困不死张世杰的部队。可是张世杰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招,他确实是为部队准备了半年的口粮,却没有为部队准备足够的淡水! 这个致命的失误很快就被张弘范抓住了,张弘范一到崖山,迅速占据了崖门水道的南口,切断了宋军上岸汲取淡水的路线。这样,被堵在崖门水道里的宋军就成了瓮中之鳖了。没有淡水,宋军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元军剩下的工作,就是等着宋军自己渴死了。宋朝最后的反元军队,就这样还没来得及跟敌人交战,就陷入了缺水的困境中,只能等着慢慢渴死。这些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将士们,却只能以这种屈辱的方式,不甘的慢慢陨灭在茫茫大海上了。这样的日子过去了十几天,宋军的士兵们实在是渴的受不了了,只好从海里打上来海水喝。可是喝海水那无异于喝毒药,一喝就上吐下泻,士兵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据《宋史·张世杰传》记载:“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 到了这个地步,张弘范还是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下,要是兵不血刃让张世杰投降那是最好的了。张弘范首先想到了自己带到崖山的那位重要人物——文天祥。如果文天祥能够出面劝降张世杰,那也许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宋史·文天祥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文天祥给张世杰的回答,就是他的那首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