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话说江湖  (第2/2页)
然而在真实的江湖社会中,他只会被骗得倾家荡产。    真实的江湖社会里面都是些不服从主流社会规则还能全身而退的狠人。    他们心狠手辣,诡谲多诈,在这里面生存,需要有极高的生存技巧,以及一颗冰冷的心。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真的在江湖中混过的,据说在农民军队伍中当过,知道真实的江湖运转法则,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江湖。    王伦为难林冲,要求他纳投名状后才能上山,而投名状便是一个无辜客商的人头。    宋江为了骗秦明入伙,竟然令王英等人穿着秦明的服装,血洗青州城外的村庄,使得秦明成了朝廷钦犯,无路可退。    为了让朱仝入伙,竟然令李逵将朱仝所保护的知县的四岁儿子一斧将脑袋劈成两半。    王英他们刚刚抓住宋江时,不认识其身份,想挖出他的心肝做一碗醒酒汤。    类似情节,数不胜数,这才是真正的江湖。    在这种江湖中,张青孙二娘开人rou包子铺,似乎并不为江湖人所不耻。    因为他们没有破坏江湖社会的规矩,那就是他们杀的不是江湖之人。    所以他们也堂堂正正地自称江湖好汉,而武松也能接受和他们结义。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一旦出现一个孙二娘式的黑店,大家一定是义愤填膺,要求严惩犯罪分子。    然而在读《水浒传》,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绝大部分读者似乎并不会对孙二娘这类人产生类似的本能厌恶,甚至也默认了他们的好汉身份,这又是为何?    说到这里,我想举《武状元苏乞儿》中的一个剧情说明。    皇帝认为丐帮人数太多了,要求苏灿解散丐帮,而苏灿的回答是这样的。    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呐!    这个道理,放在《水浒传》中也是一样。    任何时代,都会有江湖社会,但江湖残暴成这样的却不多见,根源在哪里呢?    不是江湖本身的问题,而是主流社会出了问题。    《水浒》中君昏臣jianian,歹人当道。    翻开《水浒》,整本书都是被官府欺压,只能忍气吞声的小老百姓。    这类剧情高潮就是林冲的戏份,他无缘无故就被残害地家破人亡,落草为寇!    读到这里,气氛是很压抑的。    主流社会如此糜烂,有人起来反抗、不鸟这个世道,那读起来自然会舒服很多。    当然,这些反抗者不是革命家,他们可能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理想而战,仅仅是自己活得不爽。    但光是有一种反抗精神,就足以光彩夺目了。    林冲雪夜上梁山是《水浒传》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情节之一。    绿林中的残暴,相比于庙堂里的昏聩糜烂,江湖还是更有美感,生机勃勃,毕竟还能快意恩仇。    这些绿林人士再残忍,有昏君jianian臣残忍?    大家宁愿看一个在江湖中干着杀人越货,开人rou包子店勾当的孙二娘;也不愿看端坐在庙堂高位,干得却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肮脏事情的高俅。    毕竟孙二娘好歹还有一丁点江湖法则(不害三种人),但高俅之流则是毫无准则,只有利益和权谋。    可是,还有最后的问题:既然真正的江湖如此诡谲残酷,为何各路英雄好汉仍然推崇着道义?    为何金庸古龙的江湖明明不符合真实情况,大家依旧心向往之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江湖中的诡谲残忍是真的,但情感也是真的,在一起争夺利益时,你死我活毫不留情是真的,但是惺惺相惜也是真的。    这种浪漫主义,自古就被人们所追求。    第二,绝大多数人如果能被容于主流社会,还是不希望流落江湖的。    譬如武松,如果没有潘金莲谋害其兄,他不可能放弃好好的都头不做而落草为寇。    绝大多数人,仍然希望着世界能够更清明,而不是像《水浒》中的江湖一样遍地的黑暗与血腥。    即便是对主流完全失望,流落江湖,大部分人这份本能情感也没有完全褪色。    所以在江湖中推崇道义,是他们最后的倔强,也可以理解为是仅存的人性。    能好好过日子,谁也不想刀口舔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