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翻开桐梓,那方沉睡的热土 (第1/2页)
翻开桐梓,那方沉睡的热土 * * 竹王领地,后水北流,混蒙蛮荒太白愁。紧皱眉,锁清秋。 青山绿水空自有,谪仙壮志已难酬。兴,早作古;白,也回游! ——题记 * * 一 * 盐运的故道已然长出草蔓 松坎河往下,没有了号子的响动 九尺道[1],后世人拿着历史的笔法重新修改 八米宽,足够川流不息和熙熙攘攘 才得有现今桐梓的握手有力 * 翻开两千多年前的王朝卷落 翻开夜郎溪畔,后水之地 金竹之神眷顾下一片神秘的夜郎故地 桐梓就像大山里的小母鹰悄然被孕育 然后开始绽放然后飞翔 * 翻开一千多年前的一页 翻开安史之乱悲凉的北方人民的血液 李太白背负一身家国情怀 持断裂的剑刃落魄地到来 感叹随风直到夜郎西时可曾知道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所以大娄山囊括所有沉睡的掌故 孕育这一方土地上的神奇 所有生命在这方水土锤炼 别具一格从这里开始诞生传奇 * * 二 * 穿山越岭遇水架桥 龙腾四方浩浩荡荡 曾经地无三里平的领域 兜内不再人无三分银的历史 所有根结在于与天斗与地斗 与所有过去不堪的岁月去争斗 而今迈步从头越 * 北有柏芷山翘首黔北 俯视巴渝之地 也有尧龙瑞峰钟灵毓秀 主擎西南漫卷的烟火 依次便是千年古镇松坎 古树参天清水汤汤流过 * 偏安一隅的古夜郎 不再是哀叹的夜郎天 三两声鸟鸣点缀的荒芜 汉时古渡如今三桥冠立 唐时遗迹如今群楼璀璨 逐发展脉络赋时间的洪流 * 南有娄山关凭那天险铸兵家传奇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乘春风席卷大地的步伐 牵一段壮丽的山河 贯穿南北的革命中唱响时代的讴歌 * * 三 * 随时间的洪流 成兵于乱世桐梓人有心栽柳 以主黔十年换来贵州些许安宁 用汽车银元独具人阀之林 却敌不过蒋家的歪风 世间俱以腐朽也 * 抗日的桐梓人 为着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 海军学校如火如荼 官渡河畔喊杀声震天 天门河筑贵州第一水电 四十一兵工厂容山河碎裂之舟 却道那历经辛酸的往事 在小西湖中酝酿 少帅舍己保共同抗日之力 独在岁月里悠悠 * 抗日的桐梓人 以何知重、犹国才、蒋在珍等为主要将领 以何万疏、钱光华、傅银臣等数以万计组成钢铁洪流 在禹门口、在晋东、高坪、桂柳等地 在台儿庄、在淞沪、南京、武汉等地 以草鞋和零落的建制 打最惨烈的战斗 著坚定抗日的民族英雄 * 桐梓人以一腔热血铸就辉煌 终在1949年11月23日结束灰暗的岁月 开始建立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光明世界 也随1978年的那场变革点燃希望之火 伴随煤炭、方竹笋、黄焖鸡、松坎锅贴饺—— 伴随圆满观、水银河、蒙渡河、尧龙山—— 一系列助推桐梓经济发展的名片走向新的繁荣 桐梓人的奋战是可歌可泣的 以河滨大道为新的起点奠定今日新的成就 * * 四 * 桐梓这片地域的存在是久远的 九坝岩灰洞是伊始 马鞍山古人类是伊始 塑造古夜郎的文明是伊始 唐蒙开辟的九尺道是伊始 川黔古驿道是伊始 新站旧城坡是伊始 奠定的娄珊梁关是伊始 盘桓在鼎山城的断梁是伊始 九坝场、鼻孔山、铧尖山是伊始 * 桐梓这片地域的文明是兴旺的 唐李白来了 杨端来了,王永亮来了 著有清诗的赵旭也诞生了 周西成、毛光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