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69章】 气象更新 (第2/3页)
然民族主义情绪激荡的时候有很多青年积极投身军旅。但辛亥革命毕竟已胜利两年有余,国内形势逐步恢复了平静,单纯靠思想热情并不足以稳定军队情绪――很多革命时期入伍的学生军已有不少申请退役,准备重回学校去完成学业;而另一些军人则认为国家已开始了建设,准备离开军队去建设地方和自己的小家庭。对于这些情绪,秦时竹等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认为这总体上对社会是有利地,也认为这是保持军队活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国的形势还远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军队还需要加强、再加强!除了通过条例规定士兵较高的待遇外,还需要通过其余手段来进行补充。 自从革命胜利特别是秦时竹当选为总统后,国防军的人员补充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其大的兵源便来自于铁路建设大军。铁路建设是民国初年的一大标志**件,全国总共吸引了近200万施工人员和辅助人员。国防军各大铁路建设基地都设立了征兵站,只要工人铁路建设大潮工作满6个月,身体、年龄符合要求即可以通过资格审查而成为兵。从铁路建设工人招募兵地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人一来经过了铁路6个月的建设工作,能适应艰苦的军队训练。二来铁路施工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这些人已适应了严格的纪律性要求,能快融入部队,适应军人纪律。也因此,当时地征兵不是同后世一般集冬季征兵,而是每个月都有几天的征兵期,每个月都有铁路工人成为兵加入国防军。根据统计,进入1914年6月后。每月的兵入伍人数基本稳定5000人左右。 加强队伍建设,吸引多有为青年投身军旅光靠抓征兵关是不够的,还需要抓退役关,为此,国防部同时制定了《华民国国防军军人服役法草案》,草案规定,凡军人服役期间表现良好,无任何不良记录且本人自愿接受。退役后予以安排适当公职。原则上回原籍工作,确有需要可以就近安排。军官一般安排与其退役时军衔相适应地职务。这一条解决了军人退役或者转入预备役时的后顾之忧,对于贫寒子弟,特别是农村来的军人具有特殊吸引力。由于民国造,各种机构对于合适人员的需求缺口很大,退役军人一般常去的岗位有警察系统、铁路系统、邮电系统、学校体育教师、监狱系统、司法系统、国营企业系统乃至政府普通公务员、海关系统等等,根据测算,这些岗位每年的缺口5万以上,而退役军人只能满足其一半左右,光是按照《华民国警察法》规定每2000人配备一名警察的要求,全国就需要20余万警察,而按照《华民国普通教育法》的规定,、小学平均每150名学生,专科以上高等学校平均每100名学生都需配备专任体育教师一名,全国上万地校学生也需要近万名体育教师,很显然,具有强健体魄、较强运动能力且有一定化基础的退役军人是担任这一职务非常适合的人选,毕竟体育教育国开展还很不普及,每年毕业的学生还不到100人,何况各种类型的教育还不断展,体育教师的缺口只会越来越大。就高领导层而言,广泛吸纳军队退役士兵担任公职还另有一丝加强央集权的考虑――退役军人接受了严格的军队教育,组织性、纪律性、服从性都比较强,容易贯彻执行央指令,清末民初各省各自为政、地方一盘散沙地局面下具有非同一般地效果,起码地方官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增加了难,而官员私自任用亲属担任下层职务的通道也被牢牢堵住――任何低级职位一律军人优先。虽然有舆论以酸溜溜地语气说这是走军国化地道路。但多有识之士认为,退役军人既有担任这些职位的化素质,又见识过了大场面,应该说是非常适宜的,而回原籍工作的安排也能有效避免人生地不熟情况的生。 榜样的力量时无穷的,正是看到了军队可以成为继读书之后第二条跳出农门的晋升之道,民众才纷纷将自己地子弟送去参军,由于国防军一直都铁路施工队伍招募。面向普通民众的名额非常少,很多人则先报名加入施工队伍,等干满6个月后再期望能够入伍――这一关看似简单,其实也很不容易,施工队伍有不少军方代表,对于工人工作表现的好坏往往是一清二楚,工作吊儿郎当的人是不可能混进国防军的。 扭转一种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思想,单靠几年的努力或许是不够的。但秦时竹等人欣慰地看到,随着军人社会地位、军队待遇与后续保障地提高,社会和民众舆论逐渐认为,投身军旅正日益成为具有光明前途的选择。 与国防军从铁路施工队伍招募兵员相映成趣的是各大国营企业的工人招募手法,当时国营生产企业系统分布领域其实并不广。除了铸币、造币厂就是各军工企业,原先洋务派硕果仅存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已通过股权转让而转变为民营企业。如同后世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一样,转制完成后,原先亏损累累或者奄奄一息地企业立刻就焕了生机与活力。以汉阳铁厂为例,这个张之洞一手创办的钢铁联合企业迅速从原先亏损几十万的境地恢复过来,不仅生产能力从原先年产4万余吨钢铁快速增长到近15万吨,税后还能实现盈利几十万,汉阳铁厂的股票上海交易所地价格也扶摇直上。究其原因,无非是裁减了企业原本不应该存的官僚习气和衙门作风,那种人浮于事、胡乱指挥的情形得到了彻底纠正。汉阳铁厂原本的基础和生产技术以当时的目光看并不落后,稍加点拨自然焕出勃勃生机。汉冶萍钢铁联合集团成为继弓长岭地区的北方钢铁集团、唐山附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