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四十四章 南宋皇陵  (第2/2页)
于会稽,在此大会诸侯,死后葬于会稽山下。绍兴是越国古都,越王勾践在此卧薪尝胆,兴越灭吴,成为霸主。越王允常等皆葬于绍。绍兴曾是南宋“行在”,赵构改越州为绍兴,并以绍兴为年号,有“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志,希望在绍兴寻找中兴宋室答案,他将绍兴当成“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立国复业的基地。“帝后陵寝,今存伊洛,不日复中原,即归祔矣,宜以攒宫为名。”这既是当时将孟后陵园名为攒宫之本意,也寄寓着南宋要收复中原、复国兴业的愿望。宋高宗赵构曾在《会稽山诗》中写道:“登堂望稽山,怀哉夏禹勤。神功既盛大,后世蒙其仁。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表达了他中兴宋室的情怀和发愤图强的愿望。绍兴元年,赵构还刻下“大宋受命中兴之宝”的新玉玺,其志在“兴百年之丕绪”。孟太后是宋哲宗的皇后,赵构即位,尊她为太后,她成为南宋朝廷“主心骨”。孟后葬在绍兴后,绍兴便开始成为南宋皇家命脉所系之地。南宋延续赵宋王朝150多年,宋六陵成为南宋王朝的“阴都”,成为南宋的“精神之都”。    宋六陵东有青龙山,南有紫云山,西有五虎岭,北有雾连山,中间流有清澈的龙山溪水,更是山水绝佳、风景秀异之地。这里自然风光与山川形势、传统风水文化天然融合,构成了“星辰列网阜”“浩荡龙虎气”的奇特韵味。    当时人认为,宋六陵一带冈峦怀抱,气脉隐藏,朝揖分明,落势特达,土色黄润,王气秀聚,是“天造地设”的宝地,并认为此“坐壬向丙,与赵姓国音相符”,有利于赵宋皇家之基。攒宫按行使杨烨奏曰:这一带山水“五峰在前,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层峦朝拱。气象尊崇,有端门旌旗簇仗之势,加以左右怀抱,顾视有情,吉气丰盈,林木荣盛,以此知先帝弓剑之藏尽在于此”。宋六陵独特的山水之韵,成为绍兴山水之美的典范。宋六陵的选址及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了泰宁寺青山园地的山川形势,营造出优美的环境,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具有形胜之美。宋六陵是依照宋朝赵氏皇家“五音姓利”的风水规则来勘定的,俨然是缩小版北宋皇陵区。宋六陵虽经近千年的变迁,依然山清水秀,风光优美,足见先人对皇陵选址、营造之讲究,是宋韵环境美学的重要例证。宋六陵具有建筑之美。通过考古、复原研究,已基本确认,整个宋六陵陵区内包含有若干组“上宫”和“下宫”的宫殿建筑群,场景十分壮观,并已发现了宫殿建筑留下的台基、磉墩、墙址等遗址以及大批瓦当等瓦件和其他建筑构件。这些构件的线条刻画优美,造型丰富,无不为复原研究提供详实的细节和参考。宋式建筑形态美观,宋六陵的建筑更是高等级建筑,通过复原研究,必然会体现宋韵建筑美学之精粹。    宋六陵还具有器物之美、艺术之美,它所蕴藏的宋韵艺术美学是中国艺术中的精华。宋六陵是宋韵文化最重要的标志物,包含着古人对中华道义的守护,宋六陵的历史蕴含着浓郁的道义美,至今仍激励人心、弘扬正气。“文化者,必须有其精气魂魄,亦须在随物赋形中生生不已。”宋六陵寄予着中华文化的精气魂魄,流淌着山水之韵、文化之韵。宋六陵自然之景如一幅巨大的国画,几株挺立的古松,为宋六陵增添了独特的神韵。    帝皇陵寝之地,是皇室宗族的根系命脉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南宋帝后葬此后,更显绍兴城市之地位。当时,宋六陵攒宫总护使地位很高,不是宰辅,便是由身为大臣的皇亲国戚担任。宋六陵攒宫还设副使、攒宫修奉使、桥道顿递使、殿前都指挥使、都监、巡检等职位,护陵卫最多时总数在千余人。宋六陵祭祀活动成为一种风俗。当时,宫陵凡遇陵主生日、忌日、每月朔望、每年四时八节,都有祭祀活动,还有官方祭祀活动,如朝陵,由皇帝亲自到此祭拜,有时还有朝廷遣官朝祭诸陵、地方守臣朝谒等,并形成了凡到绍兴任职官员必首朝陵庙的制度。宗室清明祭扫皇陵,成为当时一大景观。宋六陵祭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不绝。    宋六陵攒宫遭江南浮屠总摄杨琏真伽等人盗掘后,围绕着护陵、守陵、思陵、伤陵等,800多年来,留下了一部独特的宋韵,在这部宋韵里,流淌着家国之忧恨、爱国之情思。南宋名宰周必大撰写的《思陵录》流传至今。在这部两卷本的时政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宋高宗病危、驾崩、丧礼、皇权、党争、外交等多个方面,补正史之不录,是珍贵的历史研究材料。《思陵录》还对高宗丧葬礼仪、永思陵的建筑结构等进行了记载,反映了南宋人民在建筑、礼仪及政治方面的非凡智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清代稿本《六陵劫余志》收录了40余篇文章、50余首古诗,共4册。主要围绕宋六陵被盗一事进行编撰,书中记有山阴义士唐珏的故事。全书散发着浓郁的故国情韵。此外,还有《南宋六陵遗事》《晞发集》等作品集。“六代君王龙气尽,万山松柏画图开。”这些围绕着宋六陵的文学作品,可谓是寄意幽深,800多年来一直情韵流溢,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玉辇金舆不可旋,六陵松柏五峰前。愁云暗结黄昏雨,断石空埋白昼烟。楚志欲窥三代鼎,蜀魂空托五更鹃……”六陵情韵中蕴含着千古兴亡的无限之叹。800多年来,宋六陵如谜如梦如雾,但历史的烟云总掩盖不住它的光泽。高宗陵园,其上宫长59米、宽59米,陵园的平面呈正方形,上宫由门殿、享殿、**屋、后院组成。四边围墙遗址基本完整。整个享殿柱网结构完整,三个开间。这与南宋周必大在《思陵录》记载的永思陵规格接近。考古发现,**屋遗迹清晰可辨。高宗墓室即位于**屋正下方。    “孝宗陵保护区”,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其面积是高宗陵园的3倍。考古发现,孝宗陵园是一个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的殿堂式建筑,结构更精巧、营造方式更复杂,陵园遗址为立体式,经推断是皇陵下宫。南宋每组帝陵都包含上宫、下宫两部分。上宫为帝陵“攒宫”的核心部分,亦即墓室石藏子所在,下宫则是守陵人活动场所。宋六陵高宗陵园、孝宗陵园遗址考古发掘,证明了宋六陵皇陵遗迹尚在,且保存完好。    “宋六陵不是简单的南宋古迹和绍兴地方的遗址,而是南宋时期中央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集中表现。南宋初年,绍兴一度成为南宋都城。宋六陵考古发掘可向人们展示当时的政治形式、文化面貌和最高礼仪等情况。皇家制度体现在一生一死之中。皇陵是体现国家最高等级的丧葬制度。南宋皇陵相对集中。当时以什么方式呈现从北宋传承的文化和传统,让皇陵连贯着政治意识,这是个重大问题。宋六陵反映着南宋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水平,体现着当时人们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关系。    从绍兴府衙到宋六陵攒宫,要走三十里运河水路。在这条水路上,至今仍有拱陵桥、延陵桥、护陵桥、金陵桥、五陵桥等5座陵桥。这体现着南宋的航运和水利治理水平,是又一段精致的宋韵风景。“山原互起伏,井邑犹成聚”的宋六陵正从历史深处向人们款款走来。宋六陵不能只看作是皇帝墓葬群,它实际上是中华文脉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延续传承,展示的是中国宋韵的精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