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百四十五章 三个小皇帝的最后岁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四十五章 三个小皇帝的最后岁月(一) (第2/2页)

如果朝廷在罢免了贾似道后,不用陈宜中这样的“夸大话实胆小“的人为相,而是任用文天祥那样的贤臣忠臣,或许时局又不一样了。然而这一切没有如果可言。何况蒙元不是辽金,暗弱无主见的太皇太后也没有重用贤臣抗元,另外蒙元的目地就是要灭宋。因此即便任用贤臣,也顶一时,除非顶到赵显长大,赵显长大后,有他祖宗赵匡胤的魄力,有朱元璋的帝心,或许真能让大宋延续百年。

    当然,这不过是后人的推测罢了。公元1276年(德佑二年)正月初,这要是放在以前,必定是家家过春节,全国都沉侵在过年的欢庆中,可是临安城上空却是乌云密布,黑沉沉的。没有一点欢庆气氛,反而是显得有些压抑和沉重,因为元军已经兵临城下,围困住了宋朝都城临安。

    公元1276年,大宋的降将吕文焕率领蒙古兵冲入南宋太后寝宫,见此情景太后惊骇之余怒斥道:“吕氏世代蒙受皇恩,如今为何投敌,助纣为虐?”

    吕文焕讥笑道:“我坚守襄阳长达六年,换来的是朝廷的猜忌,这样的国家如何配得上我的忠心?”虽然吕氏的话不假也算是对得起守城之责,但大宋有文天祥这样的人物存在,所以吕氏的渺小仍然一目了然。

    吕文焕出身于南宋吕氏,世代镇守国门,与堂哥吕文德同为抗蒙名将。吕文焕一生死在他手中的元朝将士不计其数,为何最后却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呢?

    公元1267年,元朝名将阿术、刘整率领十七万蒙古铁骑围困襄阳。守将吕文焕急忙向堂哥吕文德请求增援,吕文德认为襄阳坚不可摧、粮草充足,同时驻守十五万大军。蒙军根本无法攻破,况且以之前蒙军的战法来看,不会打持久战,正是吕文德的错误判断,错过了增援襄阳的最好时机。

    吕文焕在无援兵的情况下,积极采取自救,多次尝试解围,并未成功。忽必烈大怒,命阿术等人势必要拿下襄阳。因为此地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襄阳城破,南宋国都临安便无险可守。于是蒙军便在襄阳城西南与东北,修建城堡。在城西和城南立栅,企图长期围困襄阳,可见蒙古想要吞并南宋的野心。然而围困十月有余,始终未能拿下城池。刘整建议阿术,训练水军七万,舰船五千艘,防止宋军从水路增援。此举可摧毁城内守军的意志,襄阳城不攻自破。

    可惜蒙古人低估了吕文焕坚守城池的意志。期间张世杰、夏贵、范文虎等人多次援救未果,公元1270年,城中军心涣散。吕文焕为了激励兵士,率领一万五千人,偷袭蒙古人的造船基地,企图打通水路,可惜被蒙古人击败。就在吕文焕舍命抵御蒙古铁骑之时,宋廷传出让高达替换吕文焕守城的消息。可见朝廷对吕文焕是不信任的,甚至可以说是猜忌他。好在宰相贾似道是个明白人,对其深信不疑。

    吕文焕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对朝廷颇有怨言。但为了忠义二字,吕文焕仍然拼死作战。期间元朝多次派人招降他,刘整甚至在襄阳城下苦劝其归降,被其射伤。忽必烈对其非常欣赏,亲自写信劝降,均被吕文焕严词拒绝。直到襄阳被围的第六个年头,公元1273年,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城被攻克,襄阳彻底沦为孤城。为了能攻克襄阳,忽必烈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对投石机进行改造。使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阿里海牙正是靠着改良后的投石机,成功攻克樊城。有了成功的经营,阿里海牙便将投石机拉到襄阳城外发起总攻。

    吕文焕坚守襄阳城六年,早已精疲力尽、心力交瘁,已有投降之心。再加上元朝将领的不断劝降,终于在1273年二月二十四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忽必烈亲自召见了这位抵御蒙古铁骑长达六年的名将,并对其封赏不断。吕文焕大为感动,便请求担任先锋,覆灭南宋。吕文焕所到之处,大多州县守将是其之前的部下、故交,还有很多吕氏族人,所以接收起来毫不费力。树倒猢狲散,南宋败局已定,各地纷纷主动投降。

    不到两年的时间,吕文焕便攻克南宋都城临安,宣布投降。吕文焕奉命接手南宋皇宫,安置降兵、政府官员及后宫嫔妃等。历史对吕文焕的评价争议很大,有人说他投敌叛国、不忠不义。有人说他,坚守襄阳城长达六年,面对蒙古人的不断增兵,自己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坚守六年已经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了。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评价,吕氏已尽人臣之责任,如果从一个担负民族振兴的保卫者的角度来评价,吕氏终究是不堪完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